近六成消费者被维权成本吓退
为进一步维护消费者权益、构建商家和消费者间的和谐关系、促进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自3月4日起,特开展了“2011年‘3·15’消费维权问卷调查”活动,以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当前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理念、维权现状与难点等情况。
截止到3月9日下午16:00,共有286人通过电邮、QQ、寄信、电话等4种方式参与了活动。参与本次调查的男性与女性读者比例为134:15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女性比男性更关注消费权益,或许与女性比男性更多操持家务、执行日常消费有关。此外,参与调查的消费者学历也偏高,大专以上学历的读者占比7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有近6成消费者因为维权成本过高而放弃维权。
A
消费习惯和理念
仅3成消费者索要并保存发票
发票不仅是消费者购物消费的证明,也是维权的重要凭证。依法向经营者索取发票,不仅是“护税光荣”的表现,也是消费者的一项基本权利。
不过,调查显示,不少消费者对购物索要发票的意识比较淡薄,仅有30%的人“会索要发票且认真保存”;还有36%的人“只索要和保存贵重消费品的发票”;“从来不要”的人,占比为21%;“每次都要但随处乱扔”的人,占比为13%。
消费者最痛恨“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调查显示,在消费过程中,“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消费者最为痛恨的问题,有55%的人选择了该选项,尤其是食品、日用品和餐饮的安全,最让人担忧。此外,有22%的人选择了“价格欺诈”,14%的人选择了“服务不到位”,9%的人选择了“其他”。
消费者最反感“购物返券”
在消费者最反感的促销方式中,“购物返券”首当其冲,占比为52%,原因是返券中常会设立附加的限制规则,使消费者陷入循环购物怪圈,却未得到真正的实惠。
其次,则是“购物抽奖”和“名人签售”,其占比分别为19%、17%,而“打折”、“低价限时限量购物”、“送赠品”这3种促销方式,市民较为接受。
调查还发现,若消费者在某个地方有不愉快的消费经历,7成以上的人“一般不会”再次光顾。
B
维权现状
超8成消费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认知程度不高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至今已有17年,作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最有力的武器,消费者对此的认知程度却不容乐观。
调查显示,仅有8%的受访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非常了解”;有81%的受访者选择了“了解一点”,还有11%的人选择了“不了解”。看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还有待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法律咨询机构等的大力宣传和教育。
2成消费者遭遇侵权选择“自认倒霉”
在参与调查的286名消费者中,51%的受调查者在最近一年的消费当中有过消费者权益被损害的经历。
调查中,当被问到“遭遇权益被损害时,会选择何种方式维权”时,竟有20%的人选择了“自认倒霉,不了了之”,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还有61%的人会把“直接找销售方协商”作为寻求解决的主要途径;有10%的人选择“向市消委会等相关部门”投诉;6%的人会“向媒体求助”;仅有2%的人会“到法院起诉”,寻求法律解决;还有1%的人则选择“其它”。
消费者对“索赔权”最失望
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的“九项权利”中,调查显示,消费者对“索赔权”最失望,占比为38%,其次是“知情权”和“监督权”,占比分别为24%、18%。此外,消费者认为维护较好的前3项权利,则依次为:“选择权”、“安全权”和“公平交易权”。
近6成消费者认为维权成本太高
在过去一年,有51%的受调查者曾遭遇商家的消费陷阱,那么,面对维权,消费者遇到的最大阻力是什么?调查结果显示,过高的维权成本挡住了他们的维权之路。
调查数据显示,有59%的人认为维权成本太高——“费时又费力”;还有28%的人表示,因不熟悉相关维权法律法规而导致“举证困难”;有7%的人则选择了“程序复杂”;还有6%的人则选择了“其他”。
那么,讨说法要花多少钱,消费者才愿意承受呢?在接受调查的286名消费者中,超8成人表示,100元以下的维权成本在自己的承受范围内;如果维权成本超过1000元,则多半会选择放弃维权,甘愿吃“哑巴亏”。
超5成消费者认为消费环境“一般”
对于当前消费环境,受访者的认可度普遍不高,有58%的人选择“一般”,22%的人选择“不满意”,仅有20%的人选择“满意”。
那么,如果要改善消费环境,应采取哪个措施最有效?有57%的人选择了“严格的准入制度”,20%的人选择了“重罚重判”,13%的人选择了“取缔经营资格”,10%的人选择了“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