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空调业 你准备好了吗?

2005年01月26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纵观2004冷冻年,空调行业的竞争态势进入白热化阶段:国际知名品牌凭借资金、技术、人才、品牌等优势不断攻城略地;国内主流品牌以其专业化、本土化、品牌化优势实行强制洗牌策略;中小品牌也使出浑身解术以求在硝烟中谋求一席之位。价格战、概念战等等不断推陈出新,业内人士则认为:低价策略必将使整个行业的清洗提前到来。

中国家电协会副秘书长陶晔曾说过,与其他产品一样,倾家荡产降价也是一种很正常的企业行为。低价换来的销量上升,至少说明消费者对空调还有很大的需求,企业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但如果仅仅强调一时的销量或市场占有率,产品质量不能保证。售后服务跟不上,降价反而会使企业走入困境。

面对材料价格上扬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很多中小空调品牌赖以生存的低价空调成为首当其冲被淘汰的“主力”。各空调企业已然重视到技术的重要性,纷纷加大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力度,以维护品牌的延续和利润支撑以及不同的消费需求。不同技术流派主推能效比,对技术的关注成为年度空调业关注的焦点,而国际品牌与尖端技术的加入将促使“技术大战”全面升级。

在今年9月美的组织的一次会议上,中国家电协会理事长霍杜芳一针见血地指出,已经出台的空调新能效标准虽然一级能效值为3.4,但这个指标并不高,只是相对提升了节能空调的门槛。霍杜芳在今年7月科龙能效比6.65“世界节能冠军”空调技术成果鉴定会上发表讲话认为,科龙用了2年的时间,从系统的匹配、关键零部件的最优化设计/选择、改进加工工艺等方向入手,进行深入的技术研究,说明中国人有能力与实力把中国家电产品的技术开发工作做到全球领先。

霍杜芳关于“3.4能效比指标并不高”的论断,近日进一步得到印证。11月底,国家发改委出台《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家用空调器能效比由2000年的2.4提高到2010年的4.0。

中国制冷空调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杨炎如认为,国家发改委出台的最新政策表明,目前3.4的能效标准只是一个“过渡性标准”,能效比3.4以下的空调仍属低效空调。空调企业应早做准备,以便在当前能效标准废除后,可以应对自如。

中国制冷学会副理事长吴元炜认为,就一个企业的产品而言,能效比越高,成本也越高;但不同企业之间的产品相比,投入相同的成本,所产空调的能效比,有的更高,有的更低。这是因为空调能效主要与“系统集成”技术有关。如果掌握了精湛的“系统集成技术”,花相同的材料成本,可以生产出能效比更高的空调。

科龙空调公司总经理、清华大学博士后郑祖义向记者证实,各种各样的压缩机、换热器、制冷剂、钢材、塑料件等部件和材料,在市场上任何一个空调厂都可以买到,在材料成本相同的情况下,谁的“系统集成”技术水平更高,谁就能做出更高节能水平的空调。

毫无疑问,不少厂家由于多年来沉迷于健康概念炒作,忽视了节能技术研究,导致花同样的成本,做出来的空调仍是低效空调。对此,消费者应将价格相同的产品放在一起,认真对比能效值,选择“价格相同、能效比最高”的产品,实现利益最大化。

中国家电市场联合调研课题组的专家认为,2005年后,我国的空调市场将进入平稳发展期。一些小的生产企业为了跟上降价的潮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最终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企业的彻底失败, “普及型”空调将面临严峻挑战。业内人士认为,科龙此举,有可能逼迫“不追求高能效比”的企业最终走上研发节能技术的正轨。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