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2002年11月0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无缘TOP全球赞助计划,海尔再谋奥运国内赞助。官员们说,此次国内赞助虽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但事实上会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对待。
中国企业在国际奥委会的第六期(2005—2008年周期)TOP赞助计划中全军覆没,此前被业界认为最有可能角逐此项赞助的中国家电老大海尔集团,最终也是不战而退。
但是,海尔并未放弃奥运。近日,《财经时报》致电海尔负责此项工作的张主任时,他明确表示,海尔将参与2008北京奥运会的国内赞助商的竞标。
北京奥运的市场开发项目中包括赞助项目,分TOP全球赞助和国家级赞助两类。国内赞助商与全球赞助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所享受的营销权利的范围,国内赞助商的权限仅限于主办国内。而赞助商将从与奥组委签约之日起,享受一系列权利。
国家级赞助包括国内赞助、国内供应商和奥运标志特许经营,国内赞助是国家级赞助的最高级。此前,北京奥组委秘书长王伟曾表示,奥组委正在对国内的汽车、银行、石化、白色家电、啤酒等19个行业的排头兵企业进行调查,希望中国的龙头企业能参与国内赞助。
海尔退求其次?
但是,海尔的张主任不肯透露参与国内赞助的具体规划,只是推说北京奥组委尚在与国际奥委会进行商议,一切要待北京奥组委的计划确定后,海尔才会开展具体工作。
国内赞助的招标工作要到明年4月方会启动,《财经时报》获知,负责制定计划的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尚未上交时间表。记者询问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负责人袁彬时,袁则婉拒。
对于此前的落榜TOP赞助,海尔方面不愿评论,且口气冰冷。知情人士透露,海尔确实曾有意角逐TOP赞助计划,但在可能升至6500万美元的高额赞助费面前,权衡再三,最终才知难而退。
海尔品牌价值只有330亿元人民币,约合40亿美元,只及可口可乐的5.7%。国内企业与国际集团之间的差距可见一斑。
海尔对体育赞助有强烈兴趣,所以奥运情结绝非一时之想。
早在申奥之前,海尔便开展过系列活动支持;北京成功后,又立即回应其“绿色奥运”口号,将无氟环保变频空调推向中国市场,并加大其产量;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度假村的空调招标活动中,海尔还牛刀小试,把空调装进雅典度假村的房间里。
韩日世界杯期间,海尔又花大钱买下央视的黄金时段广告。在去年首次引入市场运作机制的九运会上,海尔也是惟一与通用汽车、富士胶卷、可口可乐等国际集团同列主赞助商行列的民族企业。
国内赞助计划不公开
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一位人士告诉《财经时报》,有关2008北京奥运会的国内赞助计划已经完成,并将向各行业的龙头企业发出通知函。他同时透露,早已有企业主动与北京奥组委取得联系,表示希望参与此项赞助计划。
至于海尔是否在已申报企业之列,他未予以否认,仅表示以他的身份不便于透露。
他说,国内赞助也会按产品类别进行分类,但每一行业中不一定只有一家企业可以入选,因为可以在一个行业中再进行细分,这样也不会违背排他性原则。此外,他对已做好的国内赞助计划内容一概不愿多谈。只是坚称,决不会对外公布此次国内赞助计划,因为如果公布,“会使他们的工作陷入被动”。
知情人称,此次国内赞助虽是以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但事实上会采取多种方式灵活对待,他们会私下与企业进行沟通。
至于国内赞助的具体费用,则会因行业不同而有所不同,并无定数,最终的赞助费会有一部分以产品代付。北京奥组委虽未公布过国内赞助的具体费用,据有关专家估计,将会比TOP赞助费低得多,加之可以用产品代付一部分,实际动用的现金会更少。因此,相对于TOP赞助计划的高门槛,国内赞助对中国企业来说,更为现实。
有消息称,成为国内赞助商也有可能借奥运之机将产品推向国际,悉尼组委会曾与国际奥委会联合起来,帮助获得特许经营许可证的国内企业在全球范围市场推销其产品,从而打破了举办国本土的地域限制。悉尼的做法是:其销售金额的15%上交组委会,5%上交国际奥委会。这项创新相当成功,仅许可证营销的销售额就达到了创纪录的5亿美元,北京奥组委也有可能借鉴其经验。
企业应有预谋
北京奥运国内赞助要到明年上半年才有着落,但专家认为,中国企业在许可证营销等方面具备很强的实力,特别是在旅游纪念品方面可开发的空间很大,而这个赞助层次没有严格的数量限制,也不具有排他性;中国的手工艺品、小商品既丰富又有特色,完全可以借奥运会的许可证营销推销到国际市场。
由于此前的亚特兰大、巴塞罗那奥运会等多届奥运会都在国内赞助方面取得了不菲收益,即将于2004年举行的雅典奥运会中,雅典奥组委官员估计,他们原定的5亿美元的国内赞助筹款目标将可轻易实现。所以,北京奥运也会相当乐观。
财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