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与展望
2001年09月2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现状:
●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石油保有储量已不能满足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国内石油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而每年花大量外汇进口石油是难以为继的
●能源消费结构以煤为主,燃煤造成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
●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2.5亿千瓦
●太阳能利用条件较好的地方约占国土面积的2/3以上,西北和青藏高原年平均日照时间在2000小时以上
●生物质能资源的可再生能量按热量折合标准煤约为2.3亿吨
●地热资源丰富,储存条件较好,已勘探的40多个地热田的热储量相当于31.6亿吨标准煤,远景储量达1354亿吨标准煤
●海洋能资源约4.6亿千瓦,其中可开发的潮汐能为1亿千瓦,波浪及海流能约1亿千瓦。 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目前,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人均能源消费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人均用电量只有900千瓦时,仅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还有3500万人口没有用上电。我国的石油保有储量,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已不能满足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需要。在相当长时间内能源消费结构仍然以煤为主,燃煤带来的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造成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另一方面,我国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调整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源效率,充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这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
二、“九五”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成效显著
“九五”期间,我国能源节约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取得了显著成绩。1999年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3.94吨标准煤下降到3.23吨标准煤,4年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2.56亿吨标准煤,年均节能率为4.8%。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形成每年40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总节能量为4亿吨标准煤,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约1.8亿吨,减少粉尘排放600万吨,减排灰渣1亿吨。
(一)建立健全节能法规体系,依法节能。“九五”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颁布实施,对于规范节能工作,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节能法》,国家经贸委组织制定了《节能法》配套法规体系框架,出台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办法》、《节能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等,各地区、有关部门也陆续发布了《节能法》相关实施细则,节能工作逐步走了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促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节能法》、《电力法》等都明确了国家对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给予鼓励和扶持的政策。“九五”期间,国家制定了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经济激励政策,如减免设备进口关税、提供优惠贷款、实行“还本付息”电价等,促进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发展。
(三)组织重大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九五”期间,我们选择冶金、电力、石化、有色、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组织实施了干熄焦、循环流化床锅炉完善化等重大节能示范项目,有些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取得了显著效果。组织实施了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示范项目。目前,国产化率达到90%以上的60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已投入运行,为降低风力发电成本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发展迅速,特别是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和应用已形成产业化,累计使用量达1200万平方米,居世界领先水平。
(四)加强宣传与培训,提高全社会资源节约意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活动,广泛宣传节约能源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有组织、有计划、分层次、分专题开展了多方面培训。在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等国际组织的支持下,国家经贸委成立了节能信息传播中心,利用各种手段,传播节能案例,发布信息,对企业节能降耗增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国家经贸委与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国际组织和有关国家政府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引入节能新机制,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我国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管理和技术水平。
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提高能源效率,加快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革命势头迅猛,国际竞争更加激烈,这为我国经济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虽然我国能源供求形势发生较大变化,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供需状况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到2010年,我国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为1.4亿吨标准煤,特别是石油,供需缺口更大。此外,化石能源消耗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将更加严重。
目前,我国能源利用率只有32%左右,比国外先进水平低十多个百分点,主要工业行业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平均高40%。可再生能源产业基础薄弱,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竞争能力弱。因此,必须坚持资源节约与开放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方针,通过法律法规和经济的、技术的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以解决资源战略中的突出问题为重点,抓好节约和替代燃料油、洁净煤技术示范和推广。
展望:
(一)认真贯彻落实《节能法》,加强执法监督。继续贯彻落实《节能法》,加快制定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明年重点制定《节约用电管理办法》、《重点耗能产品能耗限额暂行办法》、《重点用能产品能效标识管理办法》,发布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状况公报,开展《节能法》执法检查。做好《可再生能源促进法》的前期调研和准备工作。
(二)加快节约和替代燃料油工作。解决中国石油资源问题,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好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做好油气勘探、开发和国际合作;另一方面必须立足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潜在的天然气资源,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扩大天然气利用,采取各种措施节约用油,这是缓解石油供需矛盾最现实的选择。目标是到2005年形成年节约和替代燃料油能力1470万吨。明年将研究制定鼓励发展节约和替代燃料油的技术、设备目录及相配套的政策,以及淘汰落后高耗油技术、工艺和设备目录,研究提出有利于替代技术推广的相关政策。针对重点用油行业技术现状,加大节约和替代燃料油技术开发、示范和推广。
(三)组织实施洁净煤技术示范和推广。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煤炭在常规能源中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是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措施。明年将在现有工作基础上组织实施洁净煤技术示范和推广工作。一是对近期可望实现工业化的应用技术组织示范工程,包括大型循环硫化床国产化示范、大型煤气化技术示范。二是组织对先进、成熟洁净煤技术的推广工作,包括在燃煤电厂扩大利用洗选煤的实施方案及配套政策;推广针对高硫煤、劣质燃料的循环硫化床锅炉技术和中小型锅炉高效燃烧技术等。三是水煤浆一体化配套技术示范等。
(四)加快可再生能源产业化发展。积极组织实施《2001-201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规划》,抓好示范工程,重点是加快风力发电设备国产化,降低风力发电成本;以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与建筑结合为突破口,加大市场开发力度;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充分发挥西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资源优势,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