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冰箱业关键的一年
2002年06月2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冰箱业,数年来波澜不惊,似乎成了好战的家电业的另类。其实,明眼人可以看出,2002年的冰箱业,市场已经平添了几分杀气。更有业内人士预测,冰箱企业最后将会只剩一至两家,其他的均会被兼并和重组。而2002年是十分关键的一年。
2002,市场格局大变
2002年,冰箱业的四大家族科龙、海尔、新飞、美菱等开始分裂相向。
业内人士将他们分为两大阵营,一类是以地处沿海,以技术和品牌为依托,向高端市场挺进;另一类是地处内陆,以中低端市场维持一定规模,并呈不断下滑趋势。
从权威机构中怡康提供的数据显示,科龙、海尔2002年在冰箱高端市场表现不错。特别是在零售终端市场,科龙、海尔比新飞等在市场份额上要高出15个百分点。
事实上,能在技术和市场上与西门子、伊莱克斯等洋品牌分庭抗礼的也只有科龙、海尔。
而在冰箱高端市场上与西门子等能决一雌雄的也只要科龙、海尔。据中怡康数据显示,科龙、海尔在高端市场的销售量已超过了其总额的40%。从西门子那边得到的消息是,作为竞争对手,西门子更看好科龙。今年3月柏林国际家电展会上,科龙推介的“分立多循环”技术尤其让西门子、利渤海尔等洋巨头吃惊。
冰箱行业,一场暴风骤雨式的格局之变似乎难以阻挡。
机制和技术成就“冰箱王”
2002年的冰箱市场格局之变,业内人士归结为机制之变和技术之变。
首先是机制之变。在2002年的冰箱行业里,最出彩的是科龙(容声)。
众所周知,科龙、海尔在行业的第一和第二位置上交替。科龙在企业转型和改制中的震荡丝毫没有改变她在冰箱市场上的行业地位。2002年科龙改制的彻底完成,已为她二次腾飞安上强力引擎。
专家们指出,彻底转换企业机制,产权完全明晰是冰箱行业通吃者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是前提。然后才是技术乃至市场规模。权威人士预测,冰箱行业的前途和希望寄托在纯粹的企业身上。
其次是技术之变。中国冰箱行业之所以在技术上没有突破,是因为整个行业陷入了“成熟”的陷阱。辨证地看,成熟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备坚实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另一方面也容易满足和停滞。
科龙、海尔作为中国冰箱行业的巨头,似乎应该有责任去突破所谓成熟带来的障碍。海尔在技术上并无多大的建树,使她成功的是其强大的品牌拉力。科龙却以据称是革命性的“分立多循环技术”为所谓的成熟求解。同时在雄厚的技术和研发实力支撑下,发动冰箱业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价格战,将电脑温控冰箱价格降至机械温控冰箱价格水平。从而用革命性技术和以技术实力为依托的价格战彻底打破了“成熟”所设置的瓶颈。
冰箱业的长跑:注目科龙
冰箱行业在家电业内是一个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新军的进入注定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故事罢了。
科龙,这位很早就在香港上市,在经历了脱胎换骨的产权改制,以民营身份面世的企业能否担当起长跑冠军的重任,人们在关注。也许结论的得出,在此时还很难,但是从科龙公司最近的一系列举措似可窥见。科龙董事会主席顾雏军前不久透露了他要使科龙冰箱的产能扩大到500万台。而更可怕的是,以前惯于做技术开发“劳模”的科龙,现在不仅会做,而且善说了。
科龙副总裁严友松认为,在科龙看来,冰箱行业的长跑,绝对放眼全球,不是所有的品牌都值得科龙尊重和研究的,500强以内的可以放马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