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央空调市场年终盘点
2003年11月26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对于普通家用空调来说,摇头的要比点头的多。可是细心的业内人士还是发现了另外一个景象———“后空调时代”悄然崛起的家庭中央空调今年却“步履矫健”地走入寻常百姓家。
正因如此,在 2003制冷年度的家庭中央空调谢幕的时候,大家似乎听到了不绝于耳的用户“喝彩”之声。
在市场上,掌声与鲜花从来只属于胜者,风起云涌的 2003年中央空调市场,究竟谁主沉浮?
行业业绩:春风拂面,“冷暖关情”江两岸
据国家权威部门的不完全统计, 2003制冷年度,全国家庭中央空调【一般认为是制冷量在 3P(含 3P)以上,室内机数量在三台以上的组合式空调】全国销量总台数在 450万,比去年不到 300万的数量增长 50%多。这一增长比例,比预测的 15%增长率翻了 3番还多。
这一增长数字是在行业经历了 SARS病毒肆虐、原材料涨价等诸多“磨难”后取得的。不难发现,这一速度比普通空调最高增长率 1997年的 38%还高了 12个百分点。
从整个家庭中央空调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可谓是“春风拂面”,让业内人士备感欣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的统计数据表明,预计 2003— 2006年,我国城市空调市场需求量约在 5700万台左右(不计出口及商业用户需求),且我国未来一年内有 25.5%的消费家庭预计购买空调。我国除了存在 53.5%的未购市场外,已拥有空调器家庭的潜在需求市场仍然很大,这些都为家庭中央空调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据专家预测,在 50%的实现率下,到 2005年我国家庭中央空调预期购买率为 5%,市场销量为 20万套,潜在的市场价值高达 80个亿。
据此分析得出的结论:今后几年将是家庭中央空调走向成熟、大力扩张的好时候。
最近一项对全国 30个城市已安装家庭中央空调的 800家用户的调查数字表明,有 90%以上的用户对选择的家庭中央空调十分满意。由此可见,用“冷暖关情江两岸”来形容过去一年中央空调业的表现再恰当不过了。
一线阵地:夏日凉风,谁能擎起行业旗?
圈内人士一致认为,家庭中央空调是块“大蛋糕”。 2003年,谁是这块“大蛋糕”的捍卫者呢?
还是先看一组调查数据:在家庭中央空调的产品选择中,消费者最为关心产品的健康功能(占 62%);其次是产品的质量(占 52%);再次是服务的质量(占 40%)。
其实用户所关心的这些问题,有的品牌产品定位就迎合了这种需求。
2003年,海尔依赖它的氧吧家庭中央空调,在市场上可谓“叱咤风云”,市场份额已由去年的 46%升至 49%,霸主地位不可撼动。
它的一拖多中央空调因为“互不串室”的特点,加上适时推出的“抗菌1号”中央空调,成为国内首家通过国家抗菌认证标志的产品,让它势如“夏日凉风”,把中央空调市场的销售推到高湖,真可谓“成也 SARS,败也 SARS”。
一项名为“丁香之约”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近63%的用户在选择家庭中央空调品牌时愿意选择民族品牌,而其中近 50%的用户又投票“锁定”了海尔。
在一线阵地,还有一个国外的品牌不容忽视———日本的大金。“相信专业,相信大金”,以“空调专家”的形象起家的大金市场形象颇佳,曾一度垄断国内商用空调市场。去年因为本土品牌的冲击,大金锐气大减,但通过一年韬光养晦的内部调整,大金在 2003年恢复了昨日的光彩,市场表现不失百年品牌之姿。
大金开始在中国不失时机地频繁设厂。据了解,大金在上海建的新厂房将于明年投产,本土化的制造体系将加大大金在中国的市场竞争力。
擎起行业大旗的海尔与大金将不可避免一场恶战,这就是使强者更强、优者更优的市场环境。
二线阵地:狂风骤起,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仅仅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家庭中央空调市场变得“喧哗”起来。它的热闹源自众多国产品牌的涌入,清华同方、格力、春兰、美的……据统计,目前市场上国产品牌已近 100家,这比 2001年的 60家增加了近 1倍。中央空调业犹如一夜间“狂风骤起”,这一阵风带来的结果如何呢?
特灵的“百年品质”、开利的“空调之父”、约克的“品质承诺”……众多实力强劲的洋品牌尽管“信誓旦旦”地要以专业实力打天下,但现实是它们在市场上的地位并不理想。
近20家国外品牌和中外合资品牌 2003年开始一一实施“洋为中用”战略———在产品系列上尽可能拓展,在市场网络上尽量灵变有余。但是在服务体系、市场反应体系等诸多方面,众洋品牌却由于“鞭长莫及”而依然显得“气力不支”,“水土不服”的症状也越来越明显。 2003年,它们丧失了近 10%的市场份额。
无怪乎一位百年国外品牌的负责人连连叹息:中国的市场总让人“雾里看花”般琢磨不透。看来,几年前曾在国内“名声大噪、不可一世”的洋品牌的“垄断时代”一去不复返。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市场的选择总是无情的。好在这些洋品牌“救市”及时,政策的灵变度比以往迅速了不少,二线阵地以攻为守,步步为营,其发展前景可期。
三线阵地:秋风飒飒,昨夜西风凋碧树
有了新的利基市场则“趋之若鹜”,这似乎是中国企业习惯性的不理智。虽然中央空调业“一哄而上”的局面概莫能外,而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是,家庭中央空调的“门槛”却高了许多。
“技术上捉襟见肘的企业进入,最终也要空手而归。”许多业内专家一年前就提出了警告。但近百家由原来普通分体空调转型而来的中央空调企业却对形势“视而不见”,“随大溜”般地蜂拥而至。
先是原材料涨价,再是 SARS捣乱,接着天气也帮倒忙,总是热不起来。更可怕的是,由于技术上“先天不足”,卖出去的家庭中央空调接二连三地被迫回了“娘家”,于是服务体系不达标的弊端又立马“露馅”了。据地方消费者协会的统计,今年空调系统有 30%的投诉来自家庭中央空调。
尽管有 20%的众多国产品牌使出了惯用“杀手锏”———打价格牌,但此空调非彼空调也,结果是市场上的反应“叫好不叫座”,等到“秋后一算账”,“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处境让他们扼腕痛惜不已。
据了解,已有 10%的国内企业明确表示, 2004制冷年度,它们将放弃家庭中央空调这块“难啃的骨头”。它们无奈地叹息“天凉好个秋”,决定返回去老实地重捡老本行。
“昨夜西风凋碧树”——“西风”者,残酷的市场也!
行业总评:怎一个“叹”字了得!
真个“无奈”的中央空调市场!
无奈有二。
一是家庭中央空调有性重蹈普通家用空调历史教训的迹象。不靠创新的安装设计与售后服务的特质化,家庭中央空调的结局是始而良莠不齐一拥而上,终至竞相压价一哄而散,伤了生产者,害了消费者,落得“白茫茫大地一片萧条”。
无奈之二———谁都发现了这一点:在中央空调市场能获取喝彩之声的老是那么少数的老面孔。这种局面,平添了行业专家的些许忧虑。古往今来,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春满园。
尽管2003年的中央空调还是喝彩声不断,但行业发展的普遍规律告诉我们,仅靠几个品牌支撑的行业往往只会“昙花一现”,持续的发展还得有“百家争鸣”的诸多品牌的支撑,就如一堆篝火,众人拾柴,火焰才会更高。
细细思来,中国家庭中央空调又怎一个“叹”字了得!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