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低成本扩张”汽车空调业洗脑
2002年12月1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我国汽车空调业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已形成了高起点、大规模的生产格局以及门类齐全、大中小配套的生产体系,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但专家认为,国内汽车空调业若要进一步参与国际分工,必须尽快走出“低成本扩张”的老路。
日前在杭州召开的“2002年中国客车学术年会”上,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教授赵侃说,我国汽车空调的技术、生产工艺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加之成本优势,完全可以与国外空调竞争。目前国产空调正以较高的性能价格比向进口空调发起冲击,并占领了大部分市场份额。
据了解,目前我国每年可生产轿车空调250万台-300万台,中型车空调10万台,大客车空调10万台,全国汽车空调总成生产厂近30家。但我国的汽车空调业存在着重复建设造成的生产能力过剩、相关产业不配套、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我国汽车空调产业发展的广阔道路上必须逾越的“障碍”。
专家建议,首先我国汽车空调企业要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和交流,打破国内汽车空调生产企业各自封闭的状态,走强强联合、重组的道路。在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竞争调节下,建立一个统一的、大规模的、技术力量雄厚的汽车空调生产体系。同时,国内企业还要抓住我国入世带来的机遇,积极同国外先进的汽车空调企业进行合作,提高产品和竞争力。
其次,制造企业要重视产品的质量认证。赵侃认为,我国的大多数零部件生产企业,过去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上没有、也不需要考虑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致使国际上汽车整车生产公司和售后服务商一方面看好中国的产品质量和价格优势,另一方面却不能下订单采购。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中国产品不符合国际技术标准和法规,没有经过产品认证,也就没有市场准入的资格。
再次是走建立“创新型企业”的道路。国内汽车空调生产企业应从依赖引进、仿造的简单生产向技术创新转变。加大资源的开发力度,培养、吸引一批能站在本领域科技前沿和制高点上进行研究创新的技术带头人和科技顶尖人才,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摘自《消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