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龙不满足贴牌大单明争暗斗海尔

2004年02月2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顾老板给我的任务是6.5亿美元,压力很大。”林澜告诉《财经时报》,作为科龙电器负责海外营销的副总,已经获得的4亿美元订单并不能使他安享其成。已经掌握了格林柯尔(8056HK)、美菱电器和亚星客车三家上市公司的顾雏军,必须要让他的生产战车高速运转起来。 在香港股市上,广东科龙电器(000921)近来行情暴涨,价位一度接近5港元,受到摩根大通等大行的吸纳追捧。 此番暴涨行情得益于科龙高管公布,公司在2004年已获得4亿美元(约32亿元人民币)委托生产订单。科龙预期,外单的强劲增长可望使公司今年销售额达到100亿元人民币。 外单求生 据林澜透露,这4亿美元订单大多在2003年年底签订,涉及日本、美国以及欧洲的多家知名家电企业,包括通用、惠尔浦以及美泰克等,其中最大一单来自英国某家电企业,定货60多万台。科龙方面称,科龙接到的所有贴牌合同,都是用于出口,计入海外销售额之中。 目前国内企业产品出口,主要依靠来自跨国公司的海外OEM订单,自有品牌的出口聊胜于无。由于国内市场极度饱和,外销渠道为各企业所争抢,OEM已经成为国内家电企业寄予厚望的收入来源。 2003年年末,科龙外销实现2.3亿美元,根据中报时披露的数据,海外市场销售额为国内市场销售额的1/3。而在科龙今年预期的100亿元人民币销售额中,外单可望提供40%左右的贡献。科龙副总严友松告诉《财经时报》,科龙希望外销比例逐步提升至50%。 严友松进一步透露,虽然是贴牌,实际上出口空调的利润要高于在国内的销售,冰箱则会略低。林澜则表示,科龙在冰箱产能上的优势,使其出口量上相对容易,今年达到220到250万台并不吃力。而空调产能相对较小,因此尽力维持100多万台的出口量。 有利可图 “贴牌在质量同等的情况下,价低者得”,为此,业内分析人士一直对家电企业的“贴牌求生”做法颇多质疑。而在企业看来,给跨国公司贴牌并非无奈之举。 自从顾雏军在2002年接手科龙,就开始寻求产能和贴牌的并进。他先后收购了吉林吉诺尔电器、上海上菱电器、上海远东阿里斯顿以及杭州西冷的冰箱生产线,组建扬州科龙公司,把除了吉诺尔、美菱和科龙之外的所有生产线都搬到了扬州,投资数亿建设了年产280万台冰箱的出口生产基地。空调出口产品的生产,则主要集中在顺德科龙。 “外销的一个作用就是利用产能,产能利用得越多,利润就越多。”林澜说。顾雏军现在已经拥有了800万-900万台冰箱的生产能力,以及大约500万台空调的产能,仅在国内市场根本无法消化。 有业内人士担心,过度依靠代工出口,会使家电企业受制于人,西南证券分析师陈毅聪认为,风险肯定也有,但得与收益比。“企业有它的道理,它会考虑自己的最优决策”。 “现在我们还没有实力打自己的品牌,跟大企业合作,实际就是要大渠道商、制造商了解科龙,为以后更深层的战略合作创造机会。”严友松说,“而且现在美欧高端市场的利润比较好,我们不会回到东南亚参与低价位的混乱竞争。” 林澜认为,现在对科龙来说,代工最大的风险是能否按时供货,由于今年接单比预想的要多,因此,对企业物流控制系统、生产系统和运输各个环节的协调都是严峻考验。 目标海尔 在今年年初,科龙与海尔的明争暗斗放到明面,严友松告诸媒体,科龙希望能在高端市场战胜海尔,也就是“售价比海尔高,销售量比海尔大”。 有业内人士对科龙这一计划不以为然。虽然目前科龙在白色家电领域产能庞大,但由于秉承多品牌策略,各品牌形象之间互有干扰,很难在短期内拆分清楚。 至2003年,海尔的全球销售收入已由1998年刚刚开始明确国际化战略时的191亿元人民币上升到720亿元人民币,海外销售就达到100亿元。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互联网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