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暖改革要先破“技术壁垒”
2003年11月2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11月6日,北京降大雪,气温降至零下。时下未到供暖时间,北京市政府态度却格外坚决:不管有什么原因,政府部门都将不惜一切代价,保障提前供暖。此言一出,皆大欢喜。
可等到14日,笔者的房间里还是冰冷如初。打报纸上公布的举报电话问问,皆说此不为热力公司负责,乃是个别锅炉供暖。再过两天,又有消息刊出:北京市没有按时供暖的仅几千户,占供暖面积的0.6%。
受冻一星期,事情不算大,可因此引出供暖体制改革,却值得思量。
眼下人们的关注点多集中于体制上的痼疾,而多忽视技术层面的障碍。据有关专家介绍,采暖方式的改革是实行供热体制改革的根本保证。也就是说,没有技术层面的保证,体制改革无从谈起。
那么,供暖体制改革成功的技术要件是什么呢?答案有二:一是新技术,二是新设备。
在原有的福利供暖体制下,使用不同的供暖方式要交纳的采暖费为每建筑平米、每采暖季16.5元到35元不等,如果是城市热力管网没有覆盖到的地区,还要交纳每平米70元的入网费。这样算来,对于面积在2万到3万平米的大型建筑,每季的采暖费用就要达到每季30余万到90余万元,已经是一个不可小视的数字了。
而取消福利供暖后,供热企业要直接面向市场运作,自负盈亏,用户要交纳的采暖费当然也会相应提高。虽然每平米单价的提高幅度不会太大,但显然对于大型建筑而言,取暖费用总额会因为建筑物较大的面积而大幅上升。而且,因为大型建筑多为公共建筑,供暖设备必须24小时不间断供暖,不能像家庭用户那样在不需供暖时关闭采暖设备进行调控。所以,虽然目前还没有公布新的费用标准,但商场、学校、医院等大型建筑物将很有可能面临高额采暖费用的压力。
显然,随着采暖改革的深入,新型的采暖设备必须满足节能环保和节资两方面的要求。据有关业内人士介绍说,我国在国际上率先研发推出的在—15℃的寒冷环境也能制热的低温空气源热泵节能环保型中央空调,这种新型采暖设备成为了我国采暖方式的新趋势。而且整个采暖季空调供暖电费平均仅为每采暖季每平米14元,运行费用总额比使用城市热力管网供暖节省了近10万元。
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建设部最近提出要求,凡采用集中供热方式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并执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的新办法;现有住房分步实施,必须按照统一要求,根据具体情况,对住宅采暖系统实施计量及温控装置技术改造,由目前用热家庭按面积缴纳热费,逐步转变为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
这对今后热量表和计热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薄弱,亟待我们投入资金研究开发。如果这些硬件硬不起来,供暖改革就犹如无本之木。
从体制上着手,是供暖改革的根本。但是这个根本的基础仍然是技术层面的操作。过多地谈论制度设计,却忽视基本的技术层面的建设,对供暖体制改革有百害而无一利。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