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钢铁企业效益稳步增长
2003年09月3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今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受益于房地产、机械、汽车等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需求十分旺盛,钢材消费量同比增加21%。预计今年秋季,受下游高增长行业的带动,对钢铁行业的需求仍将保持强劲增长。
生产势头仍有潜力
数据显示,受需求和价格的影响,上半年全国钢材生产加快,钢和钢材产量双双突破亿吨大关,分别达到10314.77万和10895.65万吨;与此同时,国内钢铁企业产能扩张势头强劲,除了大型国有钢铁企业外,外资和民营的钢铁项目也纷纷上马。1-6月,冶金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0.31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133.8%。此外,统计显示,8个完成工业化国家钢材消费峰值时的人均钢产量均大于500公斤,而中国2002年人均钢产量仅为141公斤;完成工业化国家钢材消费峰值时的城市化率为65%-94%,而中国2001年城市化率仅为37.7%;美国在钢材消费峰值时,每千人拥有汽车593辆,德国293辆,日本171辆,而中国2005年的目标仅为13辆。因此,我国钢铁消费远未达到峰值,今后两年随着固定资产投资的高速增长,钢材需求走势仍会旺盛。
上市公司业绩表现良好
从市场来看,2003年上半年钢铁上市公司业绩大幅增长。以建筑用钢材为主的钢铁类上市公司形势喜人,由于需求旺盛,再加上上游原材料短缺使产量提高有限,建筑用钢材价格从年初开始走出了一轮震荡上扬的行情。随着下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力度的逐渐加大,对建筑用钢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预计建筑用钢材的价格走势将比较坚挺。而以冷热轧板为主的上市公司中期业绩也有良好表现,虽然近期冷热轧板的市场价格出现较大跌幅,但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有上涨,尤其是特殊用钢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整体看,钢铁企业经济效益将保持上升趋势,上市公司由于具有资金、规模等方面的优势,仍有增长潜力。
企业竞争使高附加值产品增加
不过,我国尚未完成工业化进程,钢铁作为工业的“粮食”,将在新一轮以工业化为特征的经济成长中担当重任。而企业间的竞争将使钢铁行业在重新整合和洗牌后形成两极分化。可以看到,我国炼钢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14家剧增到现在的280多家,平均规模不足70万吨。钢铁工业的多而散、低水平的问题十分突出,制约了钢铁工业整体竞争力的提高。
目前,由于国内基本建设规模大,市场需求旺盛,钢铁工业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矛盾,但由于在建能力较大,一旦市场发生较大变化,矛盾将会出现。据了解,一些有实力的钢铁企业已经认识到在这一轮热潮中要保持冷静,要立足长远,抓住有利时机推动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2003年6月12日,由复星集团、南钢集团、复星产业投资和广信科技等4家企业合资设立的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宣布,对江苏省最大的国有钢铁企业——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600282)的要约收购正式启动,已经说明企业正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逐渐提高行业的生产集中度,而上万家的中小企业被市场吞并或淘汰出局。另如宝钢、鞍钢、本钢等几大钢铁企业,近年来一直致力于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鞍钢在“九五”投资137亿元完成了技术改造,开发出一批国内市场急需的高品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本钢的新产品比例达50%以上,其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接近一半。
综上,可以预见今后一段时期是我国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最好阶段,期间虽然伴随着能力的迅速扩张,资源的日益紧张,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导致短期供求及价格的周期性波动,但有实力、具有相当规模、产品结构充分调整且具有一定资源及运输优势的公司终将胜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中国泵阀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