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阳:绘制可再生能源应用路线图
河南省洛阳市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具有一定优势。伊河、洛河、瀍河、涧河4大水系穿越城区,洛河建成的五级橡皮坝回水长度达16公里,形成人工湖面762公顷,蓄水量达2180万立方米。洛阳拥有两座大型水库、10座库容量1亿立方米的中型水库、300余座小型水库。全市浅层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优良,可开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约为3.31亿立方米/年,且具有含水层厚、单位涌水量大、回灌率高的特点。此外,该市还拥有充足的太阳能光照。
2009年,洛阳市被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入国家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57个项目被列入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总建筑面积350.67万平方米。两年来,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扎实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目前,洛阳市已有具有规模的太阳能光电生产企业13家,成为我国重要的太阳能光电产业基地,装机容量分别为12.84KWp、20KWp和650KWp的3个太阳能光电建筑一体化应用项目,为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积累了宝贵经验。示范项目全面完成后,全市将实现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年竣工面积占年竣工项目总面积的40%以上,年可新增节能19.29万吨标准煤。
出台政策为可再生能源应用保驾护航
为加强对示范项目的管理,保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的顺利实施,洛阳市政府成立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可再生能源利用。2009年,洛阳市在申报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时,与河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展技术合作,组织专家对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情况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洛阳市浅层地能资源评估报告》、《洛阳市太阳能资源评估报告》,出台了《洛阳市2009年~2015年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专项规划》等。
申报成功之后,该市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大力推广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技术的通知》、《关于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全面推广模块化同层排水节水技术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法规性文件,进一步指导、规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工作。从2010年10月1日起,太阳能热水系统在全市新建民用建筑中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从2011年2月起,在全市全面推广节地、节能、节材、节水和环保型建筑,不断提高全市建筑领域节能水平,促进了可再生能源产业迅速发展。
典型示范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效果显著
被列入洛阳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的新天地·红太阳花园项目是节能、环保优秀示范小区的典范。该项目一期工程建筑总面积约15万平方米,采用了外墙保温、中空玻璃门窗、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等多项节能措施。
光伏建筑一体化电站是太阳能光伏电力的典型应用方式之一。其中,光电幕墙是太阳能光伏发电与建筑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太阳能产业相对发达的地区已被广泛应用。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大楼实现了在建筑设计和太阳能应用领域的创新和突破,向光伏建筑一体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展示了光伏建筑一体化示范电站的风采。“附着”在大楼上的这座电站采用了阿特斯光伏发电产品和洛玻集团的玻璃加工技术,光伏幕墙总面积达293平方米,实现了集发电、采光、隔热、隔音、安全和装饰功能为一体的功效。
洛阳市在城市示范项目的立项方面,重点突出了对全市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一体化设计项目,全部纳入该市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之列,并在项目建设中加强技术指导,提供服务帮助,加大扶持力度。包括“中电阳光”、“鹏翔小区”等13个保障性住房全部列入示范项目,建筑面积达55.68万平方米。此外,洛阳市加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支持力度,从而增强了保障性住房的使用功能,提高了中低收入群体生活质量和居住舒适度。
多措并举确保示范项目建设顺利实施
“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申报成功后,洛阳市结合实际,从宣传、交流、监管等方面开展示范工作。洛阳市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及节能宣传周、节能宣传月开展广泛宣传。对全市建筑节能从业人员及示范项目管理人员开展建筑节能培训,共培训人员5400余人次,实现全员持证上岗。组织技术人员到示范项目现场观摩,组织参观中空镀膜玻璃、太阳能等生产企业,开展可再生能源产品推介,提高建筑业技术创新能力。洛阳市先后有2个企业技术中心获准为省级技术中心,多项工程被列入国家及省级建设科技与建筑节能示范项目,30余项工程获得“河南省建设科技进步奖”。
为保证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补助资金使用安全、有效,洛阳市设立国家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专门账户,并由市级财政统一管理。2009年~2011年,洛阳市实施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33项,建筑面积346.48万平方米,启动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和地方配套补助资金433.38万元。
2011第二届湖南省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技术研讨会往届回顾及会议相关资料下载请登录:http://2011huiyi.chinahvac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