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节能建筑舒适又省钱
高舒适度、低能耗的建筑在西欧和北欧非常普遍,其造价可能比一般建筑高出3%,但由于节能和优化组合,每年的运营费用却可节约60%。
节能建筑外表朴实无华,但内部构造非常精致,尤其在墙体结构、门窗玻璃、采暖方式等方面运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如将外墙、房顶和地下都裹上10至15厘米厚的保温层;使用中间带惰性气体隔离层的高性能玻璃与密闭窗框,让窗户这一主要的进热与散热源尽可能保温;在窗外加装遮阳设施,夏天阻挡热能侵入;采用自然送风系统,尽量减少开窗机会,节约室内能量,从而达到既保证采光明亮、宽敞舒适,又减少能耗、降低运营费用的效果。
建筑节能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3年,欧佩克国家对美国石油禁运,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节约能源,建筑节能被提了出来。建筑节能的内涵是不断变化的,现在国际上通行的说法是指提高建筑中的能源利用效率,即特指建筑使用过程中对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能耗的节约。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大力开展科技攻关,并采用激励和强制的办法促进建筑节能技术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以色列 向太阳伸手要能源
以色列城市的太阳能装置广为普及,座座居民楼、饭店、学校和公司写字楼的楼顶上,大大小小的白色圆柱形长桶冲着太阳挺立。
以色列缺少石油和煤炭资源,该国90%以上的能源依赖进口。为扭转这种被动局面,以色列提出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新能源的国策,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对太阳能的利用,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太阳能持久、清洁、便利和取之不竭。据权威人士估算,太阳每秒钟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能约有500万吨煤的当量。以色列地处中东,光照充足,向太阳索取能源便是首举之事。以色列人均拥有家用太阳能热水器在全球名列前茅,太阳能利用已居于世界先进水平。
以色列拥有一流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魏兹曼研究院和本-古里安太阳能研究中心是以色列两个主要的太阳能研究机构。1986年,以色列政府出台了一条特别法令,规定每幢新造建筑均必须安装太阳能热水器,从而使太阳能的利用走进了千家万户。目前,以色列每年大约有8万多套新住宅安装太阳能热水器。全国大约3%的能量供应由广泛使用的太阳能热水器提供。
美国 住宅每年节能2亿美元
美国是世界能源消耗最多的国家,而家庭耗能又占美国总能源消耗的15%。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美国把“能源之星”计划推向普通家庭。“能源之星”是美国环保局上世纪90年代推出的商品节能标识体系,符合节能标准的商品会贴上带有绿色五角星的标签,并进入美环保局的商品目录得到推广。这一计划始于电脑和办公设备,比如大多数电脑显示器上都有“能源之星”的标识,表明它能适时休眠,节约电能。
随着“能源之星”在办公设备领域的成功推广,美国环保局和能源部又把这一标识体系扩展到家用电器、照明、空调设备等方面,甚至包括新建住宅和商用房屋等,针对的是数以百万计的普通用户。
节约能源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行动,而“能源之星”又是自愿性的计划,因此它更多采取了分析、诱导的办法。比如,人们登录“能源之星”网站就会得知,一个美国家庭每年的能源开支平均是1500美元,如果能采用带“能源之星”标识的家用电器、空调设备等,就能减少能源开支30%以上。哪怕将最常用的5个灯泡换成节能灯,也能节约电费60美元。
“能源之星”计划还有一套“家庭能源顾问”网上分析程序,普通用户在网上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就可以得到几条节约家庭能源的实用建议。比如,它会告诉人们更换密封性更好的窗子、更换墙内隔热层、堵住空调风管漏气等,就会显著节省家庭采暖和空调的耗能。
这种做法已经显现效果。据美环保局统计,2004年美国新建住宅中有10%,也就是近35万套符合“能源之星”标准,每年能节约能源开支2亿美元,减少近2000吨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15万辆机动车的废气排放量。
绿色办公健康更节能
目前,欧美的生态智能建筑技术走在了世界前列。一是调动一切技术构造手段达到低能耗,减少污染,并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第二,在深入研究室内热功环境和人体工程学的基础上,依据人体对环境生理、心理的反应,创造健康舒适而高效的室内办公环境。生态智能办公建筑因其高舒适度和低能耗的特点,具有很高的价值。它的市场价值,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美国的绿色生态建筑机构曾做过调查,证实在绿色生态环境中办公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10%以上。
第二,改善员工健康条件。
第三,提高企业形象与地位。
第四,节约建筑设备投资和运营成本。
第五,提高在出租、出售市场上的竞争力。
例如,把一栋建筑写字楼30年作为存在时间来考察的话,成本看作100%,它的土建费用实际上一次性投入只有2%,另外6%是这30年中它的运营成本,就是水、电等等的运营成本,最大的一项92%实际上是在这里面工作的员工的工资成本。对一些跨国公司来说,如果通过一定的建筑手段,达到舒适的办公环境,提高工作效率,这样就能够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员工的成本。
信息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