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调:做大更要做强
2003年03月1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中国无疑已经成为世界空调器生产制造大国,但是大并不代表强,我国空调业在品牌竞争、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与跨国公司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价格战并不能解决空调业目前的问题,而整个行业也没有条件掀起价格战。
全球产销老大
近十年来,我国空调业以超过40%的速度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已经超过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末,超过了日本,产销量居于世界首位。据中国家电协会不完全统计,2002年我国空调器产业完成销售接近700亿元,总产量超过3000万台,在全球中的比重占到了60%。
自1993年以来,空调器的出口量以平均66%的速度增长,成为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家电产品之一。 2002年,我国空调器出口量超过了 800万台,出口额接近13亿美元,在家电产品的出口额中占到了14%。
作为家电业中的成长性产品,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的空调产业竞争力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进入上世纪9 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家电业的出口高速增长,已经取代日本、韩国成为全球主要的出口基地。空调业在全球市场的比重有了巨大的提高,2001年我国空调出口只有579万台,2002年达到了807万台,在全球市场中的占有份额从4 0%提高到60%。在空调出口的市场结构中可明显看到,美国占了39%,欧洲占了18%,日本占了16%,也就是说,对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量占了出口总量的80 %,
此外,我国家电关键配套产业近几年来保持同步的发展,规模优势和配套优势相当明显,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稳步提高。
大并不代表强
中国空调业的比较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制造能力,这一优势是有限的。我们和跨国公司竞争力的差距有些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说在拥有全球市场的主渠道方面,近年来,中国家电出口的增长速度迅速,但是细究起来,不能忽视的事实是,四成以上的空调器出口量是由在中国的跨国公司来完成的。
目前,在我国能拿到几十万台的大单、市场集中程度高的企业还不是很多,空调器的全球市场主要集中于日本和美国,这两个市场占我国空调器市场出口总量的近六成。但是对这些地区的出口,外资公司却占了较大的市场份额。相比之下,我国空调品牌的出口地区则比较分散,多数集中在南亚、中东、拉美等非主流市场。
此外,在品牌竞争力方面,我国空调与跨国公司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中国出口的空调器用自己品牌的还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出口产品是为要求严格的跨国品牌提供OEM加工的,因此,打造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家电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主要体现在我国企业产品的价格上,同等功能、同等规格的空调器,我们的价格要低于跨国公司5%~10 %。
在产品开发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掌控能力方面,由于我们起步较晚,成长周期太短,企业积累比较少,很多企业在新技术研发、新产品开发方面还相当薄弱。我国的很多空调企业并没有客观地认识到与国际水平的差距。此外,过大的生产能力所带来不理智的低价竞争,大大削弱了企业科技投入的能力。市场的无序竞争、环境的恶劣,这一切都说明我们行业虽大,但还是脆弱的。
没条件打价格战
在空调业严峻的竞争态势下,2003年空调行业的出路就在于:企业要减少浮躁,做好产品,调整好竞争战略,提高技术能力;另一方面社会要留给企业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
如果制造商、经销商都合理地运用了价格竞争手段,再加上消费者的理性消费,那么,价格会在原有的平衡中,达到新的平衡。但是非理性价格战不是在自身不断积累的基础上,而是通过透支自身资源,用低劣假冒的产品,打击竞争对手,达到占领市场的目的。这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利益平衡,损害了各方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竞争能力。
我们的行业没有条件掀起价格战。2002年,空调器的主导机型平均市场价格已经下降了15%~20%,从上游到下游,产业链利润全面缩水。再加上从2001年11月开始,中国对进口钢材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在未来三年内,国家将对超过配额部分进口的热轧、冷轧钢板和电磁钢板采取特殊关税,使这些钢材价格将上涨30%以上,而国内替代产品的价格则平均上涨了60%。不仅如此,其他原材料价格也全面上涨,给整个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困难,单台空调压缩机的成本因钢材涨价价格增长了15%-20%。一台合格的一匹机空调,因为材料涨价,成本增加了10%以 上。
今年的市场环境,也绝不是2002年,消费者也不会只考虑价格因素,在已经大幅度降价的基础上,再降一点,消费者已经不以为然,降多了企业又没有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达成共识,共同维护行业的整体利益,反对恶性竞争。
--摘自《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