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价格战、概念战到能效比 空调大战能九九归一?
2004年04月0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螺丝刀工厂”曾引发“二战”
随着家用空调器市场需求的快速膨胀,空调行业曾引来大量的淘金者,空调“新军”蜂拥而上。1990年,国内共有空调厂家50多家,1995 年增加到120余家,2002年,激增至400多家。而这400多家空调企业, 90%以上属于“螺丝刀工厂”。这些工厂从空调配件厂家采购压缩机、换热器、塑料件等各种零配件后,聘用一些工人,进行组装,业内形象地
称这种工厂为“螺丝刀工厂”。“螺丝刀工厂”最低投入一两百万元便可开工。这些工厂基本没有技术研发部门,更没有能效实验室。实际上,仅仅建一个标准的能效实验室,就需要投入资金上千万元。由于“ 螺丝刀工厂”并不具备研发空调核心技术的实力,被迫采取概念战、价格战的营销策略。于是,概念战、价格战形成恶性循环,至今没有停息。中国空调业最近十几年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概念战、价格战的战争史。知名品牌靠概念、价格“二战”攻城掠略地,无名品牌靠“二战”扬名,其中个别价格战、概念战打得成功的企业,已经在空调业站稳了脚跟。
概念战:空调技术迷失方向
回顾近5年的空调市场,几乎每个有点名气的空调厂每年都会宣称自己研制成功若干项重大的空调“创新技术 ”。这些所谓的创新技术,把空调的功能描绘得天花乱坠。2001年初,有一款叫作“e-air”的太空空调,宣称具有“太空网络”功能。从字面上理解,拥有这种空调,消费者似乎在遨游太空时可以通过空调与地球人保持联系。与此同时,有一款“克感王”空调,宣称可以“有效治疗感冒”。后来有报道说,武汉有一消费者买了克感王空调,偶患感冒,最后还是去看了医生,吃了几服药,感冒才慢慢好起来。事实证明,每年见诸报端的几十项空调 “创新技术”,往往在推出的时候搞得有声有色,但过了几个月后,但销声匿迹了。这种“创新技术”绝大多数属于广告人运用“头脑风暴” 创造出来的“概念”。“概念”战,蒙蔽的是消费者。北京有位消费者张先生听说过的空调顶尖技术主要有“随身感”技术、“ 氧吧”技术、 “智慧眼”技术等。张先生认为,“氧吧”技术可以使室内氧气更充足,是个较好的技术,但是,“随身感 ”技术、“智慧眼”技术,他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因为只要室内产生了足够的冷气,无论走到哪个角落,都一样凉爽,何必让冷气随身走?有实力的厂家同样热衷于打概念战,忽视了空调核心技术研发,空调技术发展方向迷失在概念战之中。
价格战:提高能效有心无力
无论从节能环保方面考虑,还是从提高自身技术地位方面考虑,空调企业都有望提高产品的节能水平。但是,连年的价格战,使空调业从五六年前的厚利行业沦落到今天的微利、亏损行业。竞相降价的结果,不仅使缺乏规模效益的 “螺丝刀工厂”大面积死亡,空调行业的一线、二线品牌同样受到价格战的严重拖累--研发高效节能空调,许多厂家已 有心无力。空调产品价格,1998年以来持续大幅下滑。目前空调产品的总体价格水平,仅相当于1998年的50%。据统计,1998年,国内市场空调总销售额约为260亿元,总销售台数为720万台,平均每台价格为3600 元。 2003年,空调内销总量约为1750万台,数量增长了近1.5倍,但总销售额仅340亿元,平均单价为1940元。1998年,空调行业的平均毛利率在35%以上,2003年,空调企业能保本经营的已廖廖无几。价格战使空调企业的获得能力丧失殆尽,也使大部分空调企业不得不放弃需投入巨资的节能核心技术研发,转向投入小、易于吸引眼球、易于立竿见影的“概念炒作”上来。
“两甲”双双对比节能
2003年,科龙率先在业界发起节能对比实验,终于引起了空调行业的技术发展方向的转变。进入2004 年,科龙的一系列动作表明,普及高效节能空调,再次成为科龙全年的核心营销策略。到目前为止,科龙已在全国各地向消费者做空调节能对比实验,帮助消费者选购真正的节能空调。业内人士认为,电荒的影响,加上消费者节能环保意识空前提高,高效空调有望成为今年的消费热点。科龙的市场策略正逢其时。
与科龙、美的同为行业前三名的格力,长于把握市场潮流,对科龙的对比实验从侧面作出了回应。今年初,格力公布了一系列节能对比实验,将国内一家颇有名气空调品牌的交流变频空调器与普通空调器在同一条件下同时连续开机 3小时,对比耗电量大小。测试结果表明,交流变频空调与市面上的普通空调耗电量基本相同,所谓“变频空调比普通空调省电20%以上”之说,纯属概念炒作。格力的节能对比实验表明,格力与科龙一样,倾向于倡导真正的节能空调。
业内人士分析,空调巨头格力与科龙双双推出节能对比实验,可以看作是向空调业发出了一个信号,一线品牌今年将转向节能技术战,而概念战、价格战将退居次要地位。
信息来源: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