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空调大战提前打响各路诸侯争霸春秋
2003年11月17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两大品牌巨幅震荡 空调“买家”信心动摇
没有大肆的渲染,就在最近,在格力刚刚宣布将一款机型从1620元将为1099元,新价格还没有正式执行的时候,美的宣布同等匹量空调降至1088元,两大一线品牌的产品价格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跳水,两大的品牌的产品价格与三线品牌已经毫无差别。
来自市场的舆论认为,两大品牌前所未有的降价行为并不是简单的淡季促销行为,也不是两个品牌之间的较劲,实属恐慌性抛盘。这一被动的杀价已经将2003年所有的无奈摊在了市场的阳光下,两大品牌开始掉到价格泥潭中,终于与三线、四线的“杀手”们滚进同一个战壕了。
面对日趋激烈的价格战给两大品牌带来巨大的强大的压力,整个2003冷冻年度美的、格力表现平平,增长乏力。
2003年冷冻年度格力把突围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渠道模式上。有舆论认为这是格力空调发展史上最大的决策失误。因为空调产品利润的急剧降低以及国美、苏宁的快速发展已经使渠道批发大户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格力区域销售分公司的股东开始从格力之外寻找生意机会了。为了给这些大户足够的利润空间,格力在5月曾经匆忙降价,但是仍旧与事无补,接下来就匆忙增持区域分公司的股份,希望控制渠道的离散,谁知仍无明显成效,因此,就有了现在的产品价格的大幅度跳水。有分析认为,这种无奈的跳水对格力来说将是最后的撒手锏,企图达到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继续遏止渠道的离析趋势,二是企图挽救自己的占有率,因为2002年的盲目的大意等待与2003年的恐慌性的政策游移都延误了格力的发展时机。
价格放水还在继续,到底结果如何还难以预料。因为这种没有新产品支持的一泻千里的放水与三、四线品牌的价格冲浪没有任何区别,有专家担心格力原本一石二鸟的政策调整很可能会丢了自己多年合作的伙伴,并丢了自己的一线位置。
美的的路线就更为通俗。推广上邀请全智贤做形象代言人,价格上从2003冷冻年度一开始就率先降价俯冲。一匹机从2580元降至1550元,两匹柜机由3500元降至2800元。这也是近年来一直力保价位稳定的一线品牌首次大张声势地降价。
尝试走高端路线的美的没有任何市场效果。在看到日立、三菱等每台空调大约高出自己一倍甚至两倍的价格时,开始要走高端路线,但是品牌的拉力不够,消费者更多的转向了其它竞争对手。靠高端靠不上去,适当的低价格有没有效果,所以,干脆像奥克斯等品牌等一样做出有冲击力的价格。
两大品牌价格巨降带来最大的震荡当属经销商队伍。2003冷冻年度已经结束,目前正是经销商的返利的兑现期,两个品牌走量有限,而经销商为了能尽可能多地拿到更高的返利,都在很大程度上虚报销量,提前垫款,虚报的数字基本上是在自己仓库里的商业库存,而这些商业库存又很难处理,经销商虚报销量的主要目的是想靠返利贴补商业库存的甩货降价损失。但是,返利还没有拿到手,厂家已经降价,降价幅度超过30个百分点,这样持有美的、格力产品的经销商要出货的话,价格降幅必须超过30个点,这30个点全部是割自己的肉,一年来本来就是薄利再到年底巨亏一把。来自渠道的信息显示,很多经销商对美的、格力只管自己不管商业合作伙伴的做法彻底失望,来自湖北、河北、浙江的部分经销商也对两个品牌的政策表示忧虑,2004年底再来一把,我们全是白干一年。有专家预言,美的、格力已经陷入两难境地,不降价失去市场,降价失去经销商,这种无奈的降价将给自己的明年的渠道带来极大的伤害。
受到强烈震荡的除了经销商外,最大的冤屈者应该是消费者了,刚刚买到手的空调突然之间就降价30%,你的产品到底值多少钱?市场专家们分析认为,更大的质疑还在后头,就是渠道商的商业库存以更大降幅甩卖的时候,相同的产品打起了激烈的价格战斗,消费者会对两个品牌的信用产生极大的动摇。其实,在家电市场每一次价格的巨降都被企业看成是展示自己实力的绝佳机会而大肆宣扬,而此次美的、格力降价幅度之大让人咂舌,但是,两个企业却表现出少有的低调,目的可能就是不想刺激消费者。
中国空调节能技术研讨会上20余名专家一致认为——
节能成空调发展主流方向 变频是实现节能最佳途径
11月7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主办,中国电子商会协办的“中国空调节能的技术方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家电协会、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大学、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能源研究所等部门的领导与技术专家出席会议并做精彩演讲,海信、美的、上海日立等空调企业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并发言。
会上,20多位行业技术专家在经过研讨后,一致认为:空调节能已日渐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节能问题应该成为国家政策引导的方向以及空调企业倾力发展的方向,而在空调行业多种节能技术的应用中,变频技术无疑是最为有效、最先进、最成熟的技术,将成为节能技术的主流发展方向。
当前,能源问题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最为棘手的问题,许多国家开始对家电产品严格控制其能耗指标。据统计,目前我国家用空调的年耗电量为400亿千瓦·时以上,随着空调的进一步普及,这个数字还将进一步增加,空调已日渐成为能耗大户,在我国许多城市,在夏季用电高峰时期,都出现了由于用电紧张,供电部门被迫实施强制性错峰用电的现象,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企业的生产经营。粗略计算,如果将空调的平均效率提高10%,就可以每年节省3.7GW的发电量,为国家节约160亿元人民币,如果将我国的空调全部换成变频空调,则空调的平均效率至少提高30%,就可以每年为国家节约480亿元人民币。对于一个有三台(两台1.2匹左右的,一台2.5匹左右的)空调的普通家庭来说,按平均每天运转3小时,使用变频空调比使用定速空调一年就能够节省近2000度电,节约电费千元左右。
目前,在能源稀缺的日本,变频空调已经达到95%以上的市场份额。我国也是资源短缺大国,空调作为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家电产品,节约电力资源更是责无旁贷。研讨会上,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吕文斌处长提出,要制定相关的标准和制度,来推动节能事业的发展,并建议国家要为节能产品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同时将节能产品纳入政府采购。清华大学李敬茂教授、北京工业大学李红旗教授通过对空调节能的技术分析总结出,变频空调在节约能源、低温制热等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并呼吁“大力推广空调节能技术,特别是变频技术和变频产品,是加快空调器节能的有效途径。”我国自从1996年海信首家引进变频技术开始生产变频空调后,格力、美的、海尔、新科等一大批空调企业也先后开始进行变频空调技术的研发,目前各企业已经掌握了变频空调的多项核心技术,具备年产1000多万套变频空调的生产能力。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由于其舒适、节能的优点,变频空调正在成为消费主流。
为了有效促进节能技术的应用、引导市场消费,国家发改委、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正在开展我国能效标识制度及空调器能效标准的研究制定工作,新标准及标识的出台不仅将为国家节约大量能源,而且极大地推动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引导更多的厂家研发生产变频(节能)空调,更多的消费者购买变频(节能)空调。
2698元:TCL空调拿主力柜机开刀
继千元空调成功突袭黄金周之后,TCL空调似乎尝到的“价格”利器的甜头,再次拿价格“开刀”,而此次的目标直指其主销的二匹冷暖带电辅的柜机。据悉,TCL空调国庆期间将原价1399元的1P单冷挂机和原价1998元的1.5P冷暖挂机等两款主力机型分别以999元、1498元的价格敞开供应,一举销售2万多套,取得同比销售增长翻一番的佳绩。
TCL空调2004年度第一仗不仅拔得头筹,而且引发行业连续“地震”,近日便传来格力、美的降价的消息,纷纷将1P空调拉到千元左右。达到目的的TCL空调,再次将价格的战场引向柜机市场,看来是“动真格”了,要将“价格战”进行到底。
TCL空调事业部销售中心总经理张铸认为,与以往空调价格秀不同,TCL空调的这个价格就是零售价,不存在包装、促销活动的行为。它是在分析大量信息的基础上,把握2004年度的空调价格趋势,提前执行的“公价”。2004年度,TCL空调的年度内销目标为100万套,只有做市场上最自信、最活跃、最主动的品牌,TCL空调才可能摆脱发展壮大的羁绊,展现“豪门虎将”的英姿,取得应有的地位。他坚称,TCL空调从来不打价格战,更无心挑起价格战,同时更不是为了炒作。本次推出柜机的价格以及前期推出1P挂机999元、1.5匹挂机1498元,均是TCL空调的主力机型,是TCL空调新年度的营销策略之一,也是“虎虎虎”计划中的其中一步。
据了解,TCL空调KFRd-50LW/D030是2003年的最畅销的一款柜机,采用多种数码技术和国际名牌压缩机,COP值达到2.8,比国家标准高出22%,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节能型柜机;数码精确温控,使温差精确到±0.5度,花普通空调的钱就可以享受到变频空调带来的舒适温度;结合大直径不等距离心风扇送风,送风距离达到18米,而室内噪音只有38分贝;四重数码技术安全保护,有效防止电压波动,确保使用更安全,使用寿命更长;面板使用ABS材料,永不褪色。
专家指出,历年来各空调厂家的“价格战”只是围绕分体机展开,而此次TCL空调率先将其主销的冷暖带电辅的2P柜机从3200元拉到2698元,降价超过500元,创主流同规格柜机的价格新低,势必会引发行业新一轮的厮杀,当然对于广大的消费者来说无疑是利好消息。
产品健康企业健康双管齐下
——小天鹅推出“空调健康1+8标准”
空调巨头定义“健康”
2003冷冻年度空调年终盘点结果显示,具有增氧、抭菌、杀毒功能的健康空调,不但吸引了消费者的“眼球”,还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小天鹅推出空调产品 企业“1+8” 健康标准
2003年11月4日,北京新世纪饭店,小天鹅空调老总盖力进宣布:“2004年小天鹅空调将决胜于空调高端———正式推出‘空调健康1+8标准’,此标准涵盖两个方面:既包括产品的全健康,又包括企业的自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