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舰预警 格林柯尔遭遇挑战
2003年11月25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SARS成为格林柯尔释放负面消息的一个出口,顾雏军以往维系的格林柯尔神话在慢慢显出现实的模样
由顾雏军一手打造的制冷王国链条正有一个节点在松动。这个节点就是顾雏军担任董事局主席香港的旗舰公司——格林柯尔科技控股(8056HK,简称格林柯尔)。
格林柯尔自称是“世界三大新型无氟制冷剂供应商之一”,它被应用于冰箱、空调中。
格林柯尔正遭遇利润严冬。该公司最近发布的2003年三季度财报显示,其营业收入比去年同期下跌63%,利润下跌83%,每股盈利下降至0.0195港元。
此前,这间格林柯尔系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三年的股票首次发出盈利预警,称今年全年业绩将比去年大幅下跌。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已经公布的中报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公司收入已经暴跌73%,只录得5400万元,盈利能力更是大幅缩水90%以上。
实际上,经过2002年和2003年上半年的回落,目前格林柯尔科技控股的收入水平正在回归到2000年刚刚上市时的水平,而盈利能力更比那时降低两倍。
虽然目前顾氏旗下还拥有科龙电器(000921)、美菱电器(000521)等上市公司,但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几乎是顾氏手中惟一拥有50%以上绝对控股权(顾雏军持股格林柯尔科技控股62.5%),同时拥有实际业务的企业。以往,在格林柯尔的支撑下,顾雏军玩起兼并收购的资本游戏游刃有余:令顾氏即便面对媒体最猛烈的追问,也可以从容地表示,最不缺的就是钱。
而今,顾氏的底气受到挑战。然而就在顾雏军这支最嫡系的部队陷入主业危机的这半年中,顾氏忙于做的,不是制冷剂推广的救市措施,而是依旧大举投资,争购国内家电企业和上市公司。顾氏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中的收购,总投资额在30亿元以上。
预警
SARS成为格林柯尔释放负面消息的一个出口,客户不愿在此时替换中央空调等密闭通风系统,造成其制冷剂替换工程的主业不振。
但格林柯尔对利润骤减的解释似乎并不能成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以来,受SARS影响,制冷剂生产企业经营普遍受到影响,但与往年相比,仍然维持着增长势头。西安近代化工研究所和中国进出口公司合资组建的金珠公司,是目前国内环保制冷剂R134a(普通汽车空调、大型中央空调和制冷机组,大量用于冰箱的一种氟制冷剂替代品)产量最大的企业,据其销售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今年销售增长幅度仍达到80%。
事实上,在SARS爆发之前的一季度,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已经出现销售疲软的状况,该季度实现的3472万元营业额仅为去年同期的70%。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科技控股的业绩已经出现大幅回落,营业额降低38%,利润减少了70%。今年以来,降幅再次大增。
格林柯尔系依靠销售顾雏军发明的环保制冷剂起家。2000年7月13日,在香港创业板上市的格林柯尔科技控股,顾氏制冷剂销售和制冷剂替换工程(以顾雏军发明的格林柯尔制冷剂替换其他制冷剂)一直是当家主业。上市第一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销售收入就实现将近300%的增长,利润更狂升550%。到了2001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在香港创业板创下营业收入5.16亿元、毛利80%的惊人业绩。然而在2001年年底,《财经》杂志曾对顾氏资金链进行过系列调查,认为依据其制冷剂当时的生产和销售情况,无论如何无法达到这样的惊人数字。
陈疾
那么格林柯尔科技控股目前的业绩大幅下滑到底原因何在?有接近格林柯尔的人士私下告诉记者,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销售情况一直不甚理想,这块业务从来没有给顾雏军赚来足够多的钱。
业内专家介绍,环保制冷剂生产是一个投资大,而利润并不是很高的产业。按照估算,如果设备、材料、仪器仪表全部采用进口装置,一个万吨的生产线就需要5亿-6亿元投资。如果采用国产的普通设备,万吨生产线只需要几千万元。
记者据此进行了反向计算。格林柯尔科技控股顶峰时期的2001年实现销售收入5.16亿元,按照其制冷剂销售最高价每吨15万元计算,大约销售了3440万吨——这是一个天文数字。
即使以2002年格林柯尔单纯的制冷剂销售收入1.018亿元进行计算,也需要至少678万吨的产能才能满足。而目前,国内超过10万吨的制冷剂生产线已经是凤毛麟角。
即使格林柯尔采用的是国产普通生产设备,达到925万吨产能所需要的投入亦十分惊人。在2001年,格林柯尔提供的公开数字是,其惟一制冷剂生产厂——天津格林柯尔工厂产量是一年3万吨。也就是说,格林柯尔可能根本没有生产足以支撑其财报数字的制冷剂。
那么格林柯尔制冷剂销售的实际状况是怎样的?
格林柯尔科技控股目前的主营业务全部在内地完成,主要通过其在北京、天津、上海、广东、海南、湖北等地设置的下属公司实现销售收入。
记者发现,一度在格林柯尔主业中占收入90%之多的替换工程业务,在2002年忽然下跌54%,仅录得2.19亿元,而无CFC制冷剂销售的收入则提升到1.02亿元。顾雏军在主席报告中强调,将通过大力发展分销业务来克服替换工程业务造成的负面压力。
但从格林柯尔科技控股连续几年的年报中可以看到,格林柯尔招收代理商和替换工程授权工商单位(负责五匹及五匹以下空调的制冷剂替换工程)的数字从来没有达到过预期。
2002年,格林柯尔科技控股希望发展400-600个授权工商单位,实际仅仅发展到309家。这个数字在2001年仅为92家。
格林柯尔北京公司授权部员工告诉记者,每个授权单位签约5年,一次性缴纳加盟费两万元,同时必须购买200公斤制冷剂,价格为每公斤150元,汽车空调制冷剂为每公斤170元。也就是说,这一部分替换工程,格林柯尔在2002年仅有1545万元的收入。其中,制冷剂直接销售为927万元。
另外,2002年4月,已经被顾掌握的科龙以2700万元的价格从海南格林柯尔买进2000吨格林柯尔制冷剂,在格林柯尔制冷剂当年销售收入的1.01亿元中,仅科龙这一单占了近30%。
顾雏军曾经表示,将在2004年达到销售冰箱800万台、空调600万台。专家介绍,一台冰箱需要使用制冷剂50克-100克,一台空调则需要制冷剂1-3公斤。格林柯尔制冷剂,一台冰箱只用100克,价值就15元人民币。就算没有成本,15元全是利润,1000万台冰箱,也才不过1000吨制冷剂,1.5亿元而已!如果按照冰箱一台需制冷剂100克、空调一台需制冷剂2.5公斤计算,如果格林柯尔系的冰箱和空调产品全部使用格林柯尔制冷剂,将可以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格林柯尔制冷剂在市场上使用甚少。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空调90%以上都仍在使用含氟的R22制冷剂,在冰箱领域,约有60%以上产品在采用R134a,剩余大部分在使用600a。市场给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销售并没有留下多少空间。
实际上目前格林柯尔系内部也少用格林柯尔制冷剂。至今美菱冰箱的部分产品仍在使用山东东岳开发的环保制冷剂R415b,科龙近期中标国家环保局节能明星大奖的系列冰箱采用的是600a。科龙内部的技术人士则称,下一步会开发格林柯尔制冷剂的使用。
同时,记者采访中发现,目前普遍使用的环保制冷剂R134a,市场售价大约在每吨5万元,而由杜邦等公司生产的纯进口环保制冷剂,售价也仅在11万元左右。格林柯尔科技控股从顾雏军控股82%的天津格林柯尔工厂采购顾氏制冷剂价格为8.6万元到11万元,而销售给科龙公司以及授权单位的制冷剂价格高达每吨15万元。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