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空调行业将采取最佳技术方案
2001年07月12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近些年,大气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危及人类健康,国际社会曾一度为之哗然。科学研究证明,全氯氟烃(CFC)是破坏大气臭氧层的元凶。
保护大气臭氧层,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淘汰对大气臭氧层有破坏作用的汽车空调制冷工质全氯氟烃(CFC),就成为全世界汽车工业的当务之急。为此,中国积极加入到了淘汰汽车空调制冷工质全氯氟烃(CFC)的行列中。1991年,中国签署加入了《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伦敦修正案)(简称《议定书》),还成立了“国家保护臭氧层领导小组”。该小组研究制定了《中国逐步淘汰消耗臭氧层物质的国家方案》(简称《国家方案》)。1993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方案》。1998年11月,《蒙特利尔议定书》多边基金执委会批准了《中国汽车空调CFC整体淘汰计划》。1999年11月15日,国务院又批准了重新修订的《国家方案》。《国家方案》指出:中国汽车空调行业将采取以HFC--134a替代CFC--12的路线;至今,HFC--134a替代CFC--12仍是世界各国公认的最佳技术淘汰路线。
1999年11月26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原国家机械工业局联合发出了《关于中国汽车行业新车生产限期停止使用CFC--12汽车空调器的通知》。《通知》指出:各汽车制造厂及汽车空调器生产厂必须抓紧对CFC--12空调器的改造,尽快转产HFC--134a汽车空调器;从2002年1月1日起,所有新生产的汽车必须停止装配以CFC--12为工质的汽车空调器;国家环保总局和原国家机械局委托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制定汽车空调器认证管理办法;2002年1月1日以后,只有符合相关标准的HFC--134a空调器才能发给认证证书和标志,准予用于新车配套;2002年1月1日以后,按新的汽车强制性检测标准进行检查,以CFC--12为工质的空调车将不予上汽车产品目录;各地方环保局和机械厅(局)应督促有关企业做好替代改造工作,并进行监督管理。
在汽车空调行业开始逐步淘汰CFC以前,国内汽车空调行业普遍用CFC--12作制冷剂。1993年,一部分依靠国外引进技术生产的轿车开始使用进口的HFC--134a作为制冷工质。CFC--12成本低廉,化学稳定性好,大多数生产企业仍然愿意选用CFC--12的空调系统。1994年,神龙汽车有限公司和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在新车上率先安装HFC--134a的空调器。此后,汽车行业中不少企业开始逐步使用HFC--134a作为制冷剂,CFC--12的淘汰率逐年提高。有关负责人估计:今年,中国汽车空调行业CFC--12的淘汰率将达到90%以上;2002年,其淘汰率将达到100%。
中国汽车空调工业的建立可追溯至80年代后期。市场对空调车的需求量大增,为中国汽车空调工业的发展提供了良机。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在上海、岳阳、广州等地建立了汽车空调器生产企业。1993年,中国汽车空调生产能力达到30万台。在此基础上,又有一批汽车空调器生产企业在1995年至1996年间陆续投产。1997年的工业统计信息表明,中国当时已有38家汽车空调产品系统及零部件生产企业,用于我国新车配套的90%的压缩机和94%的冷凝器、蒸发器来自这些企业。去年,我国汽车总产量达到207万辆,其中空调车有83万辆,汽车空调年生产能力为100万台(套)至120万台(套),基本满足我国汽车工业对汽车空调的需求。
1995年,国内有四家汽车空调器生产企业得到保护臭氧层的蒙特利尔多边基金资助,获赠款总额为675万美元。这四家企业是:上海易初通用机械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空调器厂、岳阳恒立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州豪华汽车空调工业公司。现在,这些企业已完成技术改造和技术转换工作,并开始向汽车整车生产企业供应HFC--134a汽车空调器产品。
1998年11月,蒙特利尔多边基金执委会批准了《中国汽车空调行业CFC整体淘汰计划》。在多边基金的资助下,中国汽车空调行业开始以行业整体淘汰方式,履行淘汰任务。根据行业机构要求,中国汽车空调行业将于今年底完成CFC--12的替代技术工作。此行业机制总计获得770万美元的赠款。根据中国汽车行业的特点,中国汽车空调行业机制淘汰CFC,主要选择汽车空调器零部件生产企业,以加强中国对汽车空调CFC淘汰工作进行总体控制的能力。
1999年4月,通过招标,中国机械工业进出口公司被确定为汽车空调行业机制下的国内执行机构。1999年4月28日,《中国汽车报》公开发布投资项目的招标公告。经过评比、审核,11家符合条件的汽车空调生产企业被评为空调投资项目的受益企业(其中包括4个压缩机生产企业、4个热交换器生产企业、2个汽车空调胶管生产企业、1个贮液罐生产企业),投资项目总计获赠款660万美元。当前,空调行业机制下投资项目中的大部分集中采购设备已到货,部分设备正处于安装、调试与试运行阶段;企业自行承担的设备改造工作也已接近尾声。这些企业改造工作的顺利完成,将为国内汽车行业整体淘汰CFC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当前,国内市场上的HFC--134a制冷剂大部分依靠进口。国家环保总局通过招标,让西安金珠近代化工有限公司生产HFC--134a制冷剂,并利用赠款向该公司投资2500万美元。预计到2005年,该公司一期工程产量为5000吨,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
技术援助活动是CFC整体淘汰活动中的重要内容,技术援助活动开展得好坏直接关系到CFC整体淘汰工作能否顺利完成。汽车空调行业的技术援助活动主要包括:产品性能检测、汽车空调器标准制(修)订、汽车空调产品认证、管理信息系统、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当前,技术援助活动的进展比较顺利。
先前,由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牵头,重要汽车及空调器生产企业参加,成立了多个标准起草小组,研究并制定了12项HFC--134a汽车空调系统及部件标准,并承担相应的标准贯彻工作。标准审查于2000年7月底完成。12项新标准于2000年11月被原机械工业局批准并生效。这些标准的贯彻工作正在进行。12项新标准体系的建立,为今后汽车空调器产品认证工作的开展和试验性能检测提供了技术依据。
另外,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外经办在各个行业工作组下建立了一套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以监控汽车空调行业CFC整体淘汰进程。汽车空调行业机制信息管理系统还专门在中国汽车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设立了一个数据收集和监控系统子站,不断地从汽车生产企业收集信息,以监控新车CFC--12淘汰状况。数据收集与监控的对象是国内主要的汽车生产企业。当前,进入监控系统的企业共有23家。这些企业每季度都将本企业的有关生产数据传送到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由该所汇总整理。统计范围覆盖中国汽车总产量90%以上。其数据统计工作将延续到行业机制淘汰任务完成后一年。
根据《关于中国汽车行业新车生产限期停止使用CFC--12汽车空调器的通知》规定,只有经过认证,被认为符合有关标准的汽车空调器产品才准为新车配套,不允许未经认证或认证未通过的汽车空调器产品在新车上装配。承担该项目的中国汽车产品认证委员会,制定了7项汽车空调产品认证实施办法。今年初,经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有关部门对汽车空调生产企业进行了有关认证实施办法的贯彻。认证工作不仅是汽车空调行业机制下的重要技援项目,而且还是汽车行业淘汰CFC必不可少的政策措施之一。
汽车空调行业所进行的CFC淘汰活动不同于传统的单项活动,整体淘汰CFC的任务需要在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实现。中国汽车生产企业数量庞大,整车生产企业有100多家,改装车厂有七八百家,要做好这么多汽车厂家的工作,任务很艰巨。
根据最新统计信息,2001年第一季度,全国新车HFC--134a空调安装率已达到83%。上海大众、一汽--大众、神龙、北京吉普、广州本田、江铃、沈阳金杯等汽车生产企业已全部实现了CFC--12向HFC--134a的产品转换,为汽车空调行业2002年实现CFC整体淘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汽车空调行业CFC整体淘汰是一项异常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到诸多行业与部门,需要有关政府机构、企业及消费者的配合。各级政府部门必须加强监督和指导。尤其是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应与地方环保局配合,监控当地汽车空调整体淘汰CFC的情况。国家环保总局正在与公安部进行协调,建立并实施汽车牌照管理制度,准备在2002年1月1日以后,不给没有汽车空调产品认证标记的车辆上牌照。
从2002年1月1日起,新生产的汽车必须停止装配CFC--12空调器。这是我国政府向国际社会作出的郑重承诺,是我们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