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技术冷冻物流与冷链物流的关系

2012年07月16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冷链 (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采收、屠宰或捕捞开始至消费者消费前的整个过程中,通过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处理流程,获得的对易腐食品温度的无缝优化控制管理。①它是随着制冷技术的进步、物流的发展而兴起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目前,冷链物流的适用商品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等;二是加工后的食品,如速冻食品、肉、水产等包装熟食、冰激凌和奶制品等;三是特殊商品,如药品和疫苗。

冷链物流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人阿尔贝特•巴尔里尔和英国人 J.A.莱迪齐于 1894 年先后提出的。但是当时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直到 20 世纪 40年代,冷链物流才得以迅速发展。世界上不同学派、不同学术团体,出自不同角度和观点所给出的冷链物流定义均有所不同。

日本明镜国大辞典定义冷链物流为“通过采用冷冻、冷藏、低温储存等方法,使鲜活食品、原料保持新鲜状态由生产者流通至消费者的系统”。

孙金萍(1997)提出冷链物流是“指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使易腐货物从采收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都不间断地处于一定地适宜条件下,尽量降低货物质量的下降速度,最大程度地保持货物最佳质量地一整套综合设施和手段”。

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于 2001 年提出:“冷链物流是为保持新鲜食品及冷冻食品等的品质,使其在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配有专门设备的物流网络。并规定温度保持在 0℃以下的仓库区域为冷冻区,温度保持在 0℃ ~10℃范围内的仓库区域为冷藏区。”

吕峰(2001)提出冷链物流是“使食品在整个生产和流通范围内保持均衡低温以获得最佳品质的一种系统设施。”

张英奎(2001)等也提出了冷链的定义, 但他的定义只是针对食品冷链。他将冷链称为“食品冷藏供应链”, 定义为“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都要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以保证食品的质量,减少食品的损耗, 防止食品的变质和污染”。

2006 年的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将冷链的定义修订为“根据物品特性,为保持其品质而采用的从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始终处于低温状态的物流网络”,并对物流网络做了明确的定义,是指“物流网络是物流过程中相互关联的组织、设施和信息的集合”。

阎君(2007)提出冷链物流是“为保证易腐食品品质、减少食品损耗,使其从生产到消费的全程中,在规定的低温条件下流通的物流活动。”

RFID技术冷冻物流食品安全管理系统项目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现代物流服务示范工程”,以射频识别(RFID)技术为核心,结合运用GPS、GIS、GPRS、智能传感等先进技术,建立了冷链物品集装箱物流监控网络和公共安全监管平台,包括冷链物品与状态信息采集终端、车载实时监控终端、远程监控平台三部分,实现冷链物品状态监测与安全报警、冷链物品全过程信息追溯等功能。

理论上就是增加运输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控制耗损等。实际应用就像企业上ERP系统一样,得磨合,越用越顺,越有优势。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