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海水利用迎接新辉煌

2006年12月1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毗邻大海的青岛正以十分进取的姿态向海水要能源——“海水能”的青岛勃兴

华电青岛发电公司海水脱硫车间

海水工业冷却、海水脱硫除尘、海水供热制冷、海水淡化发电、海水制作饮用水、海水入户冲厕、海水用作景观水……“海水能”在这座城市中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而在今后几年,发挥海洋科研优势,立足已有海水能利用产业基础,青岛更力争在全国率先形成海水利用产业集群,使青岛成为国家海水能利用的示范城市——与大海为邻的青岛在海水能综合利用上进入了一个蓬勃的发展时期。

从工业冷却、脱硫除尘到用于生产生活的供暖制冷,从家庭冲厕到景观湖用水,从工业用水到生活饮用水,目下的青岛依托自然条件和海洋科技优势,在海水能利用方面实现了“全面开花”,海水能利用研究和产业发展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形成了国内其他城市不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全市年利用海水量达到了8亿多立方米,可替代4000多万立方米淡水,全市海水利用产业体系也初步形成,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海水能综合利用的基础条件。

前不久在青岛召开的全国海水利用现场会提出了加快推进青岛“全国海水利用产业化基地”建设。从青岛的海水利用的相关专项规划中,也可以看出,海水能将在未来青岛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诸多方面大有作为、大显身手。

“靠水而缺水”的逼迫

青岛是我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也是一个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长期从事城市供水工作的市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张国辉对青岛的缺水情况了如指掌。据他介绍,青岛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约为312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7。虽然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实施了引黄济青工程,大大缓解了城市供水紧张状况,但这远没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问题。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

就在淡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同时,我市却拥有着大量的海水资源,全市海岸线中仅大陆岸线就长达730.64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强。一边是淡水缺乏,一边是海水丰富,“靠水而缺水”的青岛在经济和社会日趋繁荣的进程中不得不把眼光转向了身边这片广阔的海域,把大力发展海水能利用作为解决城市供水不足的重要措施。

张国辉说,青岛在海水利用方面除了自然条件优越外,关键还是海洋科技的雄厚优势。青岛是全国闻名的海洋科技城,科研精英云集,这为海水能在各行业各领域的利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据介绍,我市直接利用海水的历史较长。华电青岛、青岛碱业、海晶化工等企业利用海水都有几十年的历史了。海水在城市供水紧张时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利用海水的单位最多时曾达30余家,无论是海水直接利用量还是利用海水单位的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优异的成绩往往是在日积月累中形成的。据不完全统计,我市海水直接利用量已从1990年的每天60多万立方米跃升至目前的每天240多万立方米,每年海水利用总量已达8亿多立方米,直接利用海水单位主要有黄岛发电厂、华电青岛、青岛碱业、双星集团热力厂、泰能集团等,涉及电力、化工、煤制气、水产品加工等诸多行业。海水的主要用途为工业冷却水,此外还用于作溶剂、还原剂、化盐、化灰、除尘、冲渣、冲洗以及冲厕等方面。

据有关资料介绍,利用海水量折合淡水量的平均折合率约为5.0%。据此测算,我市年利用海水折合淡水约为4000多万立方米,占城市淡水供应总量的1/4。海水作为城市供水的重要替代水源,其对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保障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一斑。

领跑全国的“标杆示范”

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在海水能综合利用上,青岛已然成为全国的示范和楷模。尤其是在几个国家级重点示范工程上为全国的海水能综合利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首先是海水淡化。

据了解,我市是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研究的发源地,但是多年来发展较慢,仅在部分海岛建设了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用于解决海岛吃水问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多次就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方面做出重要指示,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和产业化方面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涌现了一批以华欧集团为代表的在海水淡化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企业。目前,除已建成的多处海水淡化装置外,全市在建和拟建的海水淡化装置日产量约十多万立方米,我市已经具备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化的基础。

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黄岛发电厂,它是全国海水淡化利用的标杆企业。该厂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已经成功地实现了利用海水发电和将海水用作厂区生活用水以及瓶装饮用水的研发,并开发出我国惟一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水淡化饮用水装置设备。

日消耗淡水8000多立方米的黄岛发电厂以前主要供水渠道为市政自来水、企业自备水源地开采地下水和回收处理后的中水。每逢干旱季节,为保障生产发电用水,企业往往不得不对职工生活用水采取限时限量供应。1996年,该厂还因超计划用水支付了高额水费。严峻的形势逼迫他们作出了“靠海吃海”的选择。2002年10月,每天60立方米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试验装置在该厂开工建设,次年3月成功投入运行,产品水质高于国家颁布的饮用纯净水水质要求。2004年6月,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每天3000立方米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设备投入运行,每年生产的高纯水相当于节约自来水130万立方米。20065月,另一套每天3000立方米的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投入运行,彻底改变了企业过去大量占用地方淡水资源、“与民争水”的传统做法。目前,黄岛发电厂两套每天1万立方米的海水淡化装置正在前期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日均两万立方米的淡化水供应能力相当于为我市又增加了一座大型水库。而黄岛发电厂也由此实现了全部利用海水淡化水发电。“预计到2010年,黄岛发电厂的海水淡化能力有望达到每天4.6万立方米。”张国辉说。

另外,华电青岛发电公司也正在建设每天8600立方米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其中设计能力每天2400立方米的一期工程已经竣工。

成功的实践还提升了海水淡化技术的研发水平,为海水淡化成长为一种新兴环保产业提供了可能。据了解,通过利用先进技术,目前我市海水淡化的立方米成本(包括设备折旧与投资回报)已降至5元左右,而且海水淡化水的水质已达到瓶装饮用纯净水标准,产业化前景十分可观。

20061月,全国第一个城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在我国海水淡化产业“小荷才露尖尖角”之时,青岛又一次走在了全国前列。

其次是海水源热泵。

这也是我市在全国最有影响力的海水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之一。

市环保局科技处处长郭永兴向记者介绍说,海水源热泵技术是利用海水吸收的太阳能而形成的低温低位热能资源,并采用热泵原理,通过少量的高位电能输入,实现低位热能向高位热能转移的一种技术。该技术可利用海水作冷热源在有条件的地区替代燃煤、燃气、燃油等不可再生的资源,已成为21世纪世界关注的新绿色能源。在国内,这一技术最早是在我市成功试点。2004年,市环保局、新天地环保公司、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共同开发建设了国内第一套海水源热泵,并把它当作一项利用海水与外界的温差制冷或取暖的示范工程进行推广。它的试点成功也为我国沿海地区冬季供热、夏季制冷开辟了新的能源渠道,也标志着我国节能空调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目前,华电青岛发电公司的海水源空调制冷和供热的面积达到了6000平方米,青岛奥帆赛场馆新闻中心还建设了可供9000平方米面积制冷供热的海水源空调,开发区的千禧龙花园小区也采用了这种海水能供暖,另外麦岛片改造、崂山生态园建设也计划建设海水源热泵。而正在积极运作的海天换热站大型海水源空调建设项目则是目前全国最大的海水源热泵技术示范项目。该项目计划供热制冷的服务面积多达90万平方米。20067月份,计划投资此项目的新天地环保公司已与瑞典AF公司、中国市政华北设计研究院合作整合工程计划用地100万平方米,并完成了建设海水源热泵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此外,这一新技术还计划在青岛港和胶南造船厂投入使用。

郭永兴说,目前我市已经掌握了涉及海水源热泵方面的海水过滤、换热及取水等关键方面的技术,今后将考虑以不能实现集中供热或能实现集中供热但社会与环保代价太高的近海岸地区大型建筑及区域、海水养殖场为目标,进行海水源空调集中供热制冷的试点及示范工程建设,实现“以点带面”。海水源空调的推广还有望催生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青岛新天地环保公司准备与海尔集团中心研究院合作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水源热泵设备以及冷、热、鱼、淡水、盐联产的海水源热泵复合装置。

第三是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

2005年出台的《全国海水利用专项规划》要求我市到2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