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夏中国空调市场竞争激烈
2002年04月3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眼下,为配合“五一”黄金周的消费高潮,空调企业已开始摩拳擦掌,新一轮“空调大战”愈演愈烈。那么,空调市场的销售情况究竟怎样?各大空调厂家使出了哪些促销手段?国产品牌能否稳坐江山呢?日前,记者来到国美电器北京分公司前门店一探究竟。
一进门,就闻到了“呛鼻”的火药味,“购物满1000元,返200元购物券”的彩幅铺天盖地。前来咨询、购买电器的顾客络绎不绝。空调展示台前更是被挤得水泄不通,把美的、LG等名牌空调的促销员忙得团团转。
拼价格——虽然关于价格战该打不该打的讨论无休无止,但降价手段在众厂家手中依然屡试不爽 ,物美价廉永远是消费者追求的最高目标。今年的国产三大品牌中,美的一枝独秀,大部分机型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价。如厂家精选特价产品世纪星小2匹冷暖柜机只售3880元,天慧星1匹冷暖壁挂机只售2400元。这几款低价位、高品质的产品,颇受消费者的青睐,使得美的空调在北京市内国美的十家分店中,销售人气最旺。“五一”期间,厂家还会搞一些促销活动,如赠送电饭煲、电火锅、拉杆箱、小饰品之类的礼品给消费者。
海尔今年的价格波动不大,销售情况较为稳定。比较起来,格力的价格就有些偏高,同样的一款1匹冷暖的挂机,三洋售价2999元,还可返300元券,格力却要卖到2960元。如此一来,许多消费者就宁愿选择购买洋品牌了。记者在展厅看到,由于严重滞销,格力空调已被“请”出了这家分店。
另一个消息也让消费者欣喜不已,日韩军团的三洋和LG两大品牌也加入了价格战的行列。由于本土化战略逐步到位,洋家电在成本方面的劣势正在消失,价格攻势已经悄然登场。洋品牌空调的促销力度正在与国产品牌接轨,三洋电器针对中国市场推出一系列普及型产品,1780元的小1匹单冷壁挂机大受欢迎。韩国LG更出惊人之举,不但推出198元的空调特价机,1匹单冷的壁挂机更是跌至1999元新低,并且与众不同地开展了“购空调返现金”活动,消费者购买任一机型均可返200—500元不等的现金。随着洋品牌售后服务网络的日益健全,价格的下降对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国美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今年合资品牌中,“三洋和LG卖得最火,因为价格下调了。”
拼技术——些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的二线品牌是技术战场的主力部队,技术正在成为促销杀手锏 “节能化、技术化、低噪化、环保化、健康化”已成为空调技术发展的大趋势。
海信今年的主打仍是变频空调,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新款的变频机型。变频空调具有宽电压启动、迅速制冷和保持恒温的优势,能保证在同时起用多个电器时不跳闸,所以价格略微偏高,大1匹冷暖变频挂机售价3788元返800元券;1.5匹冷暖变频挂机售价4470元;长虹普通机型售价3950元。
长虹通过与日本东芝、三洋等厂家合作,开发出多款符合现代人生活、享受的高科技产品,其中VFD柜机就是典型的一例。该机型具有三大技术特色:一是电子集尘气功能,当房间内有人抽烟时,可以净化空气;二是电话网络控制,只需另加300多元,消费者就可享受到5公里内遥控启动空调的乐趣;三是在空调不工作的春、秋两季,可独立运行,清新空气。除此以外,该机的中档价位也极具魅力,大2匹的冷暖柜机,仅售4840元,而国内其他品牌类似机型的一般价位在5000元以上。长虹通过采用国际一流的氦检漏设备以及严格的检测制度来保证其柜机的质量,真正做到“零维修”的服务最高境界。
科龙推出使用格林柯尔制冷剂的高效节能空调,据说能够实现高能效比和环保。尽管大家对何谓“双高效”还不甚了了,但现场已有不少消费者前来询问,对这一全新的“卖点”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看来这一促销“噱头”的前景应该不错。
拼服务——如果说“顾客就是上帝”早些年还只是一句口号的话,如今已然开打的服务战会让你真正体会上帝的感觉 价格降了,技术改进了,售后服务和维修跟不上,也是白搭,精明的商家早就认识到了这点。
在国美销售现场,每一品牌的空调产品都打出了“整机保修3年,压缩机保修5年,24小时上门服务,终身上门维修”的承诺。
美的更是别出心裁地喊出“终身免费清洗”的口号,承诺每年3月和10月提供两次整机清洗服务,这样就能确保空调的运行效果,同时延长其使用寿命。
春兰建立了以经销商和专卖店为主体的销售终端网络;培训了数千名安装、维护的“双证”服务人员;进一步完善了全国专业服务网点和基于国际互联网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空调推介、经销和服务的立体式营销格局。
看到这么多物美价廉的机型,大家是不是已经按捺不住了?“五一”长假在即,有不少消费者准备趁着这个档期来选购空调。国美的销售人员表示担忧:“那样很容易造成售后安装和维修服务的混乱。建议大家尽量避开高峰期,不要一哄而上。”其实,如今的空调市场已经渐趋成熟,厂家在节假日期间,也不会刻意再做出大的促销举动,呈现淡季不淡,旺季不旺的销售势头。消费者在购买空调时,应根据实际需要,审时度势,慎思而后行。
——摘自《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