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太阳能热利用产业任重而道远
今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节能减排工作,把节能减排提高了国家科学发展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着重开发风能、水能、生物能、核能、太阳能等新能源是节能减排中的重要内容。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我国每年新建建筑约有20亿平方米,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50%,建筑耗能达到社会总能耗的 20%。当前,许多地区开始推广强制节能措施,要求建筑节能标准提高到65%以上,而依靠建筑材料节能无法达到这个标准,应用太阳能成为最佳选择。据《中国太阳能热水器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消费国,约有4000多家生产企业,每年的总产量已经超过1500万平方米,产值超过200亿元,占全世界推广量的70%多,每年以25%以上的速度递增。但是,我国人均拥有面积仍然落后,每千人拥有的太阳能热水器面积还远远低于国外太阳能热水器应用较好的许多国家。在国家出台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2010年和2020年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保有量将达到15000 万平方米和30000万平方米,其能源替代量为2250万度和4500万吨标准煤,或相当于700亿度和1400亿度电。我国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更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推广节能型建筑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容忽视的产业问题何去何从?过去,太阳能市场的发展面临着"三道关口",即技术保证、生产质量和售后服务。目前的太阳能热水器绝大部分都采用真空管式,吸热效率普遍已达93%以上,高压发泡技术的普及基本上能够保证产品的保温性。应该说,技术问题在非承压单机产品上已经解决。但是,在城市地区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首先要解决承压问题,由于绝大部分太阳能企业缺乏成熟的搪瓷内胆承压技术,限制了分体式太阳能在城市中的应用。目前,只有光芒、阿里斯顿等少数家电型企业拥有成熟的搪瓷内胆技术。太阳能企业完全可以和电热水器生产企业合作,定制适应于太阳能产品的承压内胆,既能保证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顺利完成,又能实现合作企业的双赢。售后服务问题依然是太阳能行业的重要问题。主要是因为行业准入门槛低,一些杂牌作坊式企业、"游击战"企业的产品售后服务无保障;服务方式很传统,缺乏成熟家电产业那样的快捷、规范的服务体系;服务内容很单一,基本以售后安装为主,诸如售前科普宣传、售中参与体验、售后回访问候等服务内容在太阳能企业中没有广泛应用。在产品同质化、宣传概念化、模式同样化的环境下,我国的太阳能行业在技术问题、生产质量、售后服务之后,还面临着更多的新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行业的快速发展:一是缺乏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由于没有严格的行业准入标准,造成了大量的"作坊式"、"游击式"企业进入太阳能行业,傍名牌、傍名校企业大量泛滥,留下了一系列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行业信誉等问题无法解决。
今年8月4日,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联合发起的"太阳能热水器国家标准研讨会"在德州召开,会上分析了阻碍行业发展的问题,其中"市场准入标准不严"成为其中重要一条。二是太阳能与建筑应用标准缺失。城市地区,为了保证楼层的美观性,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成为主要解决办法。但是要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时,还缺少太阳能应用在建筑中的安装、设计、施工、检验等一系列统一的标准。虽然说,我国已经拥有建筑节能标准,也有审查机构,但是绝大多数开发商并没有按照节能要求进行设计。太阳能企业-- 建筑开发商--工程商--承包商--监理商,构成了房产开发的链条。这个链条每个环节都有接口标准,整套太阳能与建筑应用标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太阳能在城市地区的推广。要推广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前提是要建立起一整套的太阳能与建筑应用标准。三是太阳能产品归口管理问题。太阳能产品属于环保节能型产品,要在建筑中推广,涉及到建设部门、环境部门、能源部门、发改委、规划局等,这些部门都有权过问城市地区商品房是否按照国家建筑节能政策要求实施,但是每个部门都没有用心去抓这项工作。太阳能热水器的推广需要多个部门的配合,但是现在太阳能产品的归口管理部门还很混乱,多头管理最终造成无人管理的现象。 "管理"二字,首先要"理",要先理顺关系,明确责任主体,其次才是如何"管",这样才能真正的让国家节能政策落地生根。四是行业的社会责任体系建设问题。太阳能产业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责任体系建设很淡薄。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