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因素趋弱 铜价达到临界点
废旧物品回收站,历来是基本金属价格最好的体温计。
。“进口废铜价格降幅已经超过了10%,但不管LME(伦敦期货交易所)的期铜价格还是上海交易的沪铜价格,调整幅度却都在5%以内。”大陆期货公司有色金属研究员孙智胤对此非常疑惑,他认为,整个金属价格走势正在伴随经济复苏预期的再次黯淡而趋向迷茫。
铜价:中国因素趋弱
与废钢和成品钢材价格尾随期货价格跳水不同,素有“工业品经济学博士”之称的铜却出现了期市坚挺、现货市场抛压沉重的现象。过去两个月来,LME期铜和沪铜期货价格格外坚挺,直至9月23日,伦敦、上海两地的期铜价格都围绕在6300美元或49000元人民币的中枢在波动。
9月中旬,上期所铜库存一度突破10万吨大关,创出了2003年以来的库存新高。而LME的铜库存也不甘落后,最高达33万吨,其中库存压力集中在亚洲区域。加上纽约金属交易所高达5万吨的铜库存压力,全球铜库存压力已激增至50万吨。
另一方面,蜂拥而至的现货抛压也把铜价压弯了腰。“上半年资金流动性充裕,当时有投机资金把买进铜铝当作投资手段,大量囤积,他们吃进的价位大致在每手4万元左右。”孙智胤透露说,他所接触的此类资金中,有一部分受到流动性紧缩压力,已经开始大批抛售,以完成资金抽逃或获利了结。
而在市场抛压层层加码的同时,江西铜业等中国铜厂在2009年8月份精铜产量创出近年新高。即便剔除8月产量,年初迄今,全国精铜产量达226万吨,同比增幅也达6%以上。
让铜价进一步承压的因素还有废铜进口市场。国家海关数据显示,仅7月份废杂铜进口量就达45万吨,环比暴增61.34%。
与期货价格坚挺相比,废铜巨量进口和精铜产量大增,外加投机性资金纷纷抛出囤货资源的间断性打压,已经让铜在中国的供需关系发生微变。“至少中国短期内对铜资源已经不再是那么渴求,也意味着中国因素的炒作路径停歇在即。”孙智胤称。
短期走势风险加大
摩根大通中国证券和大宗商品主席、董事总经理李晶认为,8月份中国基本金属进口量继续按月放缓,反映国内库存增加、套利窗口关闭以及近月来旺盛的国内供应能力正在增强。她认为经历上半年超量进口后,市场已临近预期高点。
可以佐证李晶上述观点的细节来自废品回收站。一位废品回收人士告诉记者,正因预期过剩局面将加重,现在下游厂商和大宗收购商对货源价格打压非常厉害。
孙智胤称,废铜进口量历来是反映经济需求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废铜价格比最高峰下挫10%属于合理波动。他认为经济复苏的路径本来就呈波浪式推动,故废铜烂铁与成品钢、精铜价格出现合理波动并不代表经济复苏停滞。但他也承认,近期的复苏预期的确有趋向晦暗的因素,这也是导致金属价格陷于迷茫的关键。
发改委宏观政策研究院一位不愿具名的专家认为,国内谈不上铜价主导权,因为铜精矿的命脉始终握在国外矿业大佬手中。因此,国内铜价的风险并不完全取决于国内经济复苏程度,更需要考察全球经济复苏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