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盘科龙,海信的机遇和挑战
2005年9月16日,科龙电器一纸公告,正式宣布易主海信。科龙人在经历了企业近15年的辉煌之后,不得不面对3年时间两度易主的事实。有业内人士评价说:“海信接手科龙是最好的结果。”但也有人认为,海信与科龙未来面对的问题,将是巨大而充满挑战的。
海信的每一个动作,都勾画着关乎海信科龙未来的悬念。有人说:“这是中国家电业历史上最受瞩目的并购。”这个评价一点不为过。
志在必得
自从7月底顾雏军被捕,风雨飘摇的科龙就开始了寻找新买家的过程。此后两个月的时间里,科龙停产、市场份额严重下挫、部分复产、银行冻结资产、逼债者众多等事件,无一不在影响着“科龙买家”们的决策。
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广东佛山顺德区政府更倾向于本地企业接手科龙。业界也一直风传美的、格兰仕甚至东菱的收购意向,但最终都不了了之。美的集团有关人士评价说,收购规模庞大的科龙,市场风险实在太大,美的最终放弃了这一打算。而在包括惠而浦、伊莱克斯、四川长虹等在内的虚虚实实的“科龙买家”的名单里,海信当初并不被多数人看好。山东某著名家电企业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不看好海信能成功收购科龙。他说,海信在经营白电上面还欠缺经验,科龙如此庞大的规模,会使它不堪重负,这不是周厚健一向稳重的风格。
但是,一向稳健的周厚健这次下手却很快。进入9月,海信对科龙的收购似乎已经没有阻碍,海信高层在收购公告宣布前也亲自对科龙进行了调研,而海信十几人的团队,早在数月前就已经驻扎顺德,实地考察、谈判。
9月16日,科龙电器停牌,随后发布公告:格林柯尔及海信空调双方同意,以科龙2005年半年报告为基本依据,拟定标的股份转让价格为9亿元人民币(即每股3.432元),首付款5亿元人民币,并先缴纳2000万元定金。
在海信看来,收购科龙可实现优势互补。上市公司海信电器一直以彩电作为主营业务,冰箱业务增长势头良好,但规模还比较小,全年电冰箱的销售额仅为5.2亿元,现有的北京冰箱基地的生产能力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另外在南京还有与伯乐合作的生产基地。海信空调的优势在变频空调,整体规模也不够大。在市场份额上,其冰箱和空调也均处于二线地位,这显然不能令海信满意。而通过此次收购,海信可使现有科龙成为今后海信集团最大的一个白电基地,将极大地提升自己在白电领域中的地位。
“去年科龙电器的冰箱销量全国第一,通过收购科龙电器,海信集团将全力打造国内市场包括冰箱、空调业务在内的白电第一品牌。”海信集团总裁助理、营销公司总经理杨云铎表示。家电业著名配件企业负责人评价说,科龙的生产线、营销渠道资源及研发力量都是非常优良的。据了解,科龙集团目前拥有冰箱1200万台,空调600万台的年生产能力。入主科龙,已经令海信成为中国家电业的巨头之一。
不少业内人士对海信最终接手科龙非常看好。在中国本土知名品牌纷纷卖给跨国公司的情况下,科龙最终没有转手给外资企业,客观上保住了中国具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而如果收购科龙的是一家与之近似的企业,则会由于出现规模过于庞大的寡头企业而导致行业结构不合理,从而给整个行业带来风险——一旦出现问题,整个行业将出现危机。而在产品线上与科龙具有一定差异、银行信誉良好、拥有保守财务制度的海信,则是综合考虑下最好的收购者。
烫手山竽?
许多人都注意到,此次收购中,科龙股权受让方为海信空调公司。对此,海信集团的解释是:用不属于上市公司的海信空调公司收购,可以减轻重组的难度。据介绍,青岛海信空调公司由海信集团控股93%。在协议签订后、股权正式过户到海信前的过渡期间,为遏制科龙经营的下滑态势,海信会尽最大可能减少股东的损失。
问题接踵而来。9月21日晚,科龙电器发布公告称,公司于当日接到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查封清单,冻结广东格林柯尔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所持有的本公司262212194股法人股及红股、配股、红利等收益。以上财产,非经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或之前冻结相关资产的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擅自处理,否则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对此,海信营销公司有关人士表示:“法院冻结科龙股权是海信方面与当地政府、银行协商的结果,是为了保全科龙的资产以方便第三方机构对科龙资产和财务进行彻底审计。”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8月31日,科龙电器及其控股子公司所涉及的诉讼案件共计108件,标的额共计人民币近6亿元,此外还有约23.6亿元的银行净融资。这也意味着:不排除将有更多的银行或是潜在债主向科龙采取诉讼行动。对此,汤业国未予评价,只是表示,一切都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南方证券公司分析师戴建军对记者说,海信不会为科龙过去的旧债进行过多的清偿。他说,海信方面在协议中已经明确:格林柯尔及海信空调双方共同聘请的会计师按基准日(指海信空调对标的股份的价值进行确认的基准日期,即2005年8月31日)进行全面审计,并以此作为确定转让价款的依据。在支付5亿元后,海信将根据审计结果确认的公司净资产与基准日的账面净资产的差额的26.43%调整转让价款余款。
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称,海信目前正联合当地政府、证监会,聘请第三方机构来对科龙电器的资产情况进行详尽审核,最终将根据核准后的净资产来确定最后的收购金额,这项工作各方都希望能尽快完成。
文化冲突?
9月22日,科龙电器再度发布公告:原海信空调副董事长汤业国就任科龙总裁,聘海信冰箱总经理苏玉涛为分管科龙生产及技术的副总裁,聘海信营销公司副总经理石永昌为分管国内营销的副总裁,聘海信集团公司董事肖建林为科龙分管财务工作的副总裁。原科龙冰箱常务副总经理罗俊成为公告中惟一受聘的具有原科龙背景的高层,新职务为副总裁,分管冰箱业务。不过,可靠消息称,原科龙电器分管海外营销的副总裁林澜被留任,职务为排位第一的副总裁。
另外,据知情人士透露,海信目前对科龙班底的调整已经进行到了中层干部阶段。对包括科龙空调公司供应部长在内的中层管理关键部门负责人,已经进行了调整。
有迹象显示,此次海信对于科龙内部的结构调整动作相当大。在科龙员工看来,海信正在将自己的经营模式在科龙身上进行移植,而且,态度相当坚决。目前,海信近100人的队伍已经进驻科龙,海信集团副总裁杨云铎已经召集全体科龙员工开过几次大会,并在大会上屡次强调“作为新科龙人,要讲究奉献”。
阻力也是显而易见的。记者接触到的一些科龙员工对海信的做法表示了不理解。一位科龙员工说:“格林柯尔是外行,所以尊重科龙的传统,但海信却是内行,知道要害在哪里,所以现在谁都不放心。科龙队伍的素质显然不会比海信差,但海信现在太强势,强行移植海信管理模式,这样会造成人才流失。而且,在思维方式上,广东和山东的员工,确实有很大差别。”
另一位科龙老员工用“救世主”来形容海信人的心态。他认为,如果带着救世主的姿态来跟科龙人进行首次文化碰撞,这势必会造成冲击。
显然,刚刚入主科龙的海信正在经历内部调整的磨合期,产生冲突也在所难免。有意思的是,9月23日,海信集团董事长周厚健在参加企业文化网络多媒体传播高峰论坛时表示,收购科龙,文化有相近之处是海信考虑的重要一点。诚如所言,那么眼前的摩擦也许只是暂时的。
以海信原有经营规模,只用自身的人才肯定不足以撑起科龙这么巨大的企业,在科龙原有干部队伍中选择得力的干将是海信必然的选择。记者了解到的情况,除林澜、罗俊外,海信的确正在原科龙干部队伍甚至是格林柯尔聘用的人员中选人。但若想留得住人才,如何融合双方企业文化,如何平衡 公司原有薪酬制度的差别却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难题。
整合难题
以黑电经营为主的海信,将来会如何运作在白电领域拥有十足含金量的科龙品牌?如何运作科龙旗下其他品牌?如何整合海信和科龙已有的冰箱、空调生产和渠道资源?成为人们更加关注的问题。
目前,科龙拥有3个品牌:科龙、容声、华宝,产品几乎涵盖白色家电全部领域。熟悉科龙的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对于海信来说,利用科龙、容声品牌在冰箱、空调业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可以快速形成黑白电的综合优势和产业规模,但互补的同时,在冰箱、空调领域双方产品定位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冲突,如何清晰定位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对此,新任科龙高层领导班子皆以“目前策略正在制定当中,不便多说”为由拒绝回答。不过,海信集团副总裁程开训肯定说,与雪花、伯乐和先科等品牌消失不同,海信将保留科龙和容声品牌,但多品牌运作对海信来讲是全新考验。
“品牌策略怎样制定都有可行的路子,日本家电的单一品牌同欧洲家电的多品牌运作都取得了成功,关键看市场怎样把握。”科龙一位中层干部认为,今后科龙、容声、华宝品牌都会存在,应该同海信一起实现市场分工,这样比较适合眼下的科龙。
海信眼下需要做的,是充分利用其在家电领域良好的信誉和影响与科龙的供应商、销售商迅速建立联系,恢复上下游对科龙的信心与支持,迅速恢复生产,使科龙重新回到良性运转的轨道。从目前来看,海信带给了供应商不小的信心。上海日立、黄石东贝等核心配件供应商均表示全力支持海信对科龙的复产计划。但从下游经销商的反应来看,除了国美、苏宁等连锁渠道商之外,二三级城市的不少中小经销商依旧持观望态度。一些经销商表示,一切要等到科龙召开经销商大会时再定。
记者了解到,海信方面希望科龙能够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全面恢复生产,同时使其现金流重新实现良性循环,并为此进行了大量准备。海信已经与银行方面进行了沟通,另外,海信也与国内主要几大家电经销商进行了接洽,以保障科龙产品的正常销售、迅速回款。
重组话题是目前海信方面不愿意涉及的,只说一切都未定,还在讨论中。但业内分析,重组海信旗下白电资源是海信必须做的。
有证券分析师认为,收购科龙后,海信的冰箱资源分布在海信电器和科龙电器两个上市公司内。根据2004年海信电器年报,现在海信冰箱年营业收入为5.2亿元,毛利率为7.73%,均远低于科龙冰箱32.7亿元、毛利率24.74%的水平。毕竟海信冰箱整体产销规模远小于科龙冰箱,与上游厂家的议价能力自然较弱。是否需要将海信冰箱注入科龙电器,是海信需要考虑的问题。海信空调也面临同样的选择。海信空调以变频机为主,整体规模也无法与科龙空调相比。业内人士分析,重组存在两种可能性:一是海信与科龙进行资产置换,海信将空调产业注入科龙,科龙则相应剥离小家电产业及低端产品;而另一种可能性则是科龙通过定向增发,收购海信的空调资产。与此同时,科龙也将相应完成股权分置改革。
目前,科龙冰箱、空调的市场份额已经大幅下挫,接近退市边缘。而一切重组的前提是,海信必须恢复市场对科龙的信心。
记者了解到,科龙冰箱目前没有任何返修机,空调的库存也早已下发渠道。海信接盘,应该说是轻装上阵,对产品复产而言,相对利好。此外,海信拥有成功的收购经验:1994年,海信并购亏损达8000万元的淄博电视机厂,当年即实现利润238万元;2000年10月,海信收购韩国大宇在南非的工厂,海信彩电现在已占据南非10%的市场份额;2002年5月,海信收购了北京家电名牌雪花冰箱厂,三年来海信雪花100万台产能的冰箱生产线运转良好。经过几项并购,海信在银行方面赢得了信誉并且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此次重组科龙,获得银行的大力支持应该不成问题。剩下的,就要看海信是否有驾驭科龙的营销管理手段了。
这一次,海信能够成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