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高效提升遭遇瓶颈
按照2004年空调器能效标准(即现行标准)出台时所做的规定,2009年空调器必须升级能效标准,即制定新的能效标准,届时现行标准中的2级能效(能效比为3.2)将成为新标准的入门级能效(即5级)。空调能效这一下就实现了“三级跳”,对空调整机来说压力不可谓不大。
时下已经进入了2008年,离2009年也就是新能效标准仅一步之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已经很明显地感受到了空调整机企业的担忧之情。空调整机企业如何解决能效压力,成为关系到整个空调产业链的棘手问题。回顾2004年出台空调能效标准时空调整机企业的做法,此次他们是否还会将这种压力转嫁给空调压缩机厂家?北京工业大学制冷技术专家李红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压缩机是空调器的主要耗能元件,约占总能耗的88%以上,压缩机效率的提高将直接带来空调器效率的提高。
高效压缩机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被推向了前台,但遗憾的是,此次应对压缩机企业已是“有心无力记者在采访中从压缩机企业那里了解到,压缩机的高效潜力已经在这几年里挖掘殆尽,目前技术正遭遇瓶颈期。正因为压缩机的能效提升空间有限,而空调整机厂家的需求又十分迫切,所以高效技术就成为了压缩机企业竞争的焦点。换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谁可以提供更高效的压缩机,谁就将拥有更多的客户。
在高效压缩机成为新宠的今天,有必要对其真实的情况做深入而细致的梳理,从让空调整机厂家有一个参考,这也是做此次专辑的初衷。
压缩机一度被寄予厚望
空调行业对于高效压缩机的需求最早应追溯至2004年空调能效标准的出台,当时空调整机企业所受到的压力一如2009年能效标准的升级,现实是空调器能效达到5级的都有些困难,因此本应在2005年3月1日正式实施的能效标识制度,被迫推迟到2005年9月1日。
李红旗教授在回忆这段历史时如此表示:“提高空调能效水平达到5级要求,对于空调厂家来说并不困难,只是增加成本的问题。”这也几乎是当时所有空调企业在面对行业提问高效时所给出的观点,但问题的关键在于2005年空调企业的日子都不好过,原材料价格持续高涨、行业大规模洗牌正在进行中,谁都没有“闲钱”投到能效水平的提升上。
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其一,空调能效水平普遍较差,到2007年底根据中怡康的统计,销售的定速空调中达到1级能效的仅1%,2级能效的有2% -3%,5级能效的比例则高达92%。这是比较“惨烈”的一种统计,来自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能效标识管理中心的统计是,目前空调产品中大约有70%的为5级空调,1级、2级能效的空调不到10%。这个数字同样不尽如人意。
其二,空调整机将提高能效的任务几乎全部转嫁给上游压缩机厂家。作为整机企业的代表,海信空调研究所所长赵可可也承认:“空调厂家提高能效实际上可以通过改变两器面积等增加成本的方法来实现,但大多数厂家并不愿意如此大幅度地提高成本,而是选择了用高效压缩机的方法来提高整机能效。”这种方法显然更加直接,而且当空调整机越来越集中、压缩机厂家的客户随之越来越少的时候,压缩机厂家的议价能力正逐渐减弱,面对空调整机厂家提出的要求,只能自己消化一部分提升能效所增加的成本。
事实上,空调整机厂家在对待能效标准问题上,一直在走一种捷径,只做5级能效是一种表现,向压缩机厂家转嫁成本也是一种表现。面对2009年的能效升级,空调整机厂家是否还有捷径可循?需要强调的是,按照计划2009年的能效标准已不再仅仅是合格的问题,而是“三级跳”,市场上90%的空调产品都是不合格的。一度被寄予厚望的空调压缩机再次成为空调产业关注的焦点。
压缩机高效提升遭遇瓶颈
但事实是,“从原理上来看,压缩机能效(COP值)提高的空间已经不大,空调整机厂家应在换热器效率等整机技术上下点功夫。”上海日立公司(即海立压缩机)的技术工程师张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赵可可也再度承认:“压缩机在提高能效上的潜力已经在这几年里被挖掘得差不多了。”
摆在空调整机企业面前究竟是一个达到什么样能效水平的压缩机?在采访美芝、松下、LG、三洋、凌达等压缩机厂家时得到的回答大致相同,即:压缩机的COP值平均水平是3.0-3.15,部分用来应对2级能效以上空调整机的压缩机可以达到3.2以上。 上一页12下一页末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