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中国制造"的怪圈

2006年03月15 14:44:00 来源:制冷快报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最大基地,这一点是没有人会否认的。只要你到国外走一圈,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在商场中,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甚至一些回国人员购买礼物时,往往不小心带回的却是家乡制造的产品,叫人哭笑不得。

中国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工厂",肇始于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一方面,在廉价的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自然环境的吸引下,大量的资本迅速涌入中国。另一方面,低附加值、低价格的产品随着对外贸易环境的改善,不断占领着世界各地市场。由此形成了一个"引资--出口--再引资--再出口"的良性循环。此外,中国经济体制的相应改革也在不断加速着这种循环。预计在未来,在中国庞大廉价劳动力的推动下,"中国制造"的神话还会继续演绎一段时间。

然而,在现有的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我们基本位于制造业的低端,资源消耗型、劳动密集型、污染密集型产业构成了现今中国制造业的大部分。按照价值链的分工理论,在"高--低--高"的价值创造过程中,中国的角色是制造和加工,而前端的研发和后端的营销基本留在国外。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小家电OEM (贴牌生产)基地,但核心部件--温控器却从英国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基本依赖日本技术。

现有"中国制造"模式潜伏着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这就是"消费供世界、污染留中国"。自中国开放以来,大量污染型和资源消耗型的产业受国外高环境标准的影响纷纷落户中国,对我们的环境构成了巨大压力。即使是那些污染低的产业,其间接型的污染(比如通过上下游产业链的关联影响)也十分严重。

在环境经济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倒U型"库氏环境曲线。该曲线描述了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变化,即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质量将经历一个"低污染--高污染--低污染"的变化。库氏环境曲线是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先污染、后治理"痛苦道路的生动写照。到过国外的人都知道,在今天的欧美等发达国家,几乎见不到什么的工厂。这是因为它们的制造业几乎都转移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严格的说,发达国家企业的"制造车间"都转移出去了。

在我们欢庆"中国制造"神话的时候,千万不能忘了我们生活的环境,更不能漠视炎黄子孙后代的资源和环境福利。目前的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当代和后代人的环境代价来为世界提供服务。今日世界的开放程度已远远高于几十年前,现今的国际贸易更加顺畅,这固然有助于我们依靠"出口导向"来发展经济,但却使我们更容易扮演"污染国家"的角色。同时,这也暗含着中国的环境危机将比发达国家历史上所遭遇"环境灾难"更加严峻!

我们必须尽快走出"中国制造、中国污染、世界消费"的泥潭。除了依靠自主创新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治理污染外,更长远、更根本的措施应当是如何升级我们的产业结构,改变目前的价值链分工体系。因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只能暂时缓解污染压力,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的产业"源头"。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