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兰空调:用全球的大脑为自主创新服务
最近,春兰集团收获了一个个自主知识产权创新的丰硕成果:
春兰荣膺“中国制造行业内最具成长力的自主品牌”称号,“春兰空调瑞萨科技半导体应用技术联合实验室”挂牌成立,在武汉开通的国内首条混合动力电动公交专线车上跳动起“春兰芯”,“混合动力城市客车镍氢电池组及管理模块”项目通过科技部国家“十五”863计划电动汽车重大专项第三轮验收……
这些成果的取得,源自于春兰成功打造了一个国际化开放式的自主创新开发平台,形成了“项目开放、人才开放、资金开放、成果开放”这四位一体的有效运行机制,用春兰集团首席执行官陶建幸的话来说,就是“用全球的大脑为春兰的自主创新服务”。
项目向全球招标,成果向市场推广
“关起门来做科研是不行的,只做国内的高平台也不行,要做就做充满开放精神、能够汇聚世界一流科研力量的高平台。”这是春兰集团掌门人陶建幸高瞻远瞩的豪言。
2004年1月,春兰公司的网页上出现了2004年至2006年度若干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是春兰继2002年度向世界公布15项科研项目之后,再一次面向全球公布重大科研项目。据了解,到目前海内外共有几百名科技精英表达了加入春兰开放式科研平台的愿望。
陶建幸介绍,春兰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依托赫赫有名的春兰研究院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在全球范围内与国际科研机构和同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科研合作关系,广泛吸引、吸纳世界各国科技人才、科研成果,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合作创新,研究掌握先进的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
鲜为人知的是,秉持“项目开放”的理念,春兰的科研触角还悄悄伸到了海外:
在美国硅谷,春兰参与投资兴建了一个药物研究中心,聚集了130多人的科研团队主攻人体基因修复技术。10年来,该项目已申请了3000多个专利,并于2004年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在英国通过了千人志愿试验。现在,该项目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果顺利的话,今年即可完成。
在香港,春兰还投资了一家高科技公司,由美国的一位博士带领着40多人的团队研究“白牙”技术,目前已处于全球推广阶段。
陶建幸引以为豪的,还有春兰研究院别具一格设立的“成果推广部”,这是他“成果开放”理念的产物,也体现了他给春兰研究院定下的“创新、效益”这个院训。将春兰研究院业已成熟的科研成果像商品一样向社会推介,是这个部门的职责。
“动力镍氢电池”就是春兰成果开放的一个显著例子。车用动力电源总成是春兰专项投资3个多亿研究攻克的科研项目,其中一个相当成熟的专属春兰的核心技术是“动力镍氢电池”。春兰没有仅仅将先进的科技停留在武装春兰产品的步伐上,一个个用“动力镍氢电池”改造的新能源动力汽车试验在全国遍地开花,其最新的应用就是2005年12月10日一汽客车(无锡)有限公司正式下线的“美美”(MM)混合动力客车。
众多专家为项目而来,完成项目后欣然而去
科技创新需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而人才正是困扰许多企业的一大难题。春兰的开放式科研平台,使得这一难题迎刃而解。
刘秋生,我国高能镍氢电池专家,上海某大学的教授。他还有一个身份:春兰研究院的高级研究员。近几年来,刘秋生教授大部分时间是在春兰研究院的博士后工作站度过。他主持研究的国家“863”十五计划重大项目———由春兰集团承担的“混合动力客车用镍氢电池组及其管理模块”课题,市场前景非常看好。
春兰高能镍氢电池的研究专家,大多数都是像刘秋生教授这样,通过开放式科研平台融入汇聚到春兰。
在春兰,人才开放不仅表现在海纳百川的胸襟,而且还体现在它的灵活使用机制。“以前课题结束了,我们看他是个人才,人员还养着。‘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嘛!”陶建幸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