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改革:温暖期待
有人提出,在住房制度和就业制度日益市场化的今天,如果不能让供暖和取暖行为变成完全的市场交易行为,就不能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引入竞争,打破垄断,实行分户计量收费是供热体制改革破题的关键。我国在这方面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
按照建设部的部署,从2003年起,我国计划用十年的时间完成供热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是:停止福利供热;逐步推行按用热量收费的制度,形成节能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深化供热企业改革,实行城镇供热特许经营制度等。2005年12月,建设部等八部委发布进一步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福利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采暖用户直接向供热企业交纳采暖费,实行用热商品化。原则上各地区可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实现供热商品化、货币化。
集中供热配套制度亟待完善
供暖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要让温暖真正地走进千家万户,就必须尽快建设完善一系列配套制度,避免取暖费"剪不断,理还乱",逐步建立一个适应社会发展的供暖模式。
要让供暖取暖完全成为市场化的买卖行为,在技术上就必须实行分户供暖和分户计量,这就涉及到房屋的设计和建筑材料的使用、供热设备的完善等多个问题,需要一整套完善的制度和标准来配合。如果配套政策没有跟上,"热"的市场化与落后的供热系统之间的矛盾势必成为供热体制改革的障碍。副市长孙雨在2005年12月22日全国全省城镇集中供热体制改革工作电视会议后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城镇现有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和供热采暖设施改造,新建供热系统要进一步到位实现分户分房间控制,实行分户计量;既有建筑要因地制宜,逐步进行分户控制改造。在这方面,我市已经开始了探索,市热力公司在往年对舒斯贝尔花园、望海小区等单位试行按热量收费的基础上,2005年对供热范围内的居民小区全部加装热量总表,试行了"分小区热计量"。目前,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在推进供热体制改革过程中,还要加强供热市场监管,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对供热市场准入、退出、价格、质量和安全等实行有效监管。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允许非公有资本等各种经济成分的企业参与热源厂、供热管网的投资、建设、改造和经营。除了引入市场竞争,还要建立健全城镇供热预警和应急保障机制,制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确保安全稳定供热。
积极推进供热系统节能工作,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镇供热发展专项规划,优化城镇供热结构。要积极整合各类供热资源,实行供热的集约化、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经营。坚持集中供热为主,多种方式互为补充,鼓励开发和利用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供热。
将供热推向市场,还要做到公益与市场相得益彰,在制定有关措施时,要将解决好城镇低收入家庭的冬季采暖问题作为重点内容,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补助或补贴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