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隆坡到深圳(连载18)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是效能(Effectiveness)和效率(Efficiency)的问题。20%的战略计划牵涉的是效能的问题。如果忽略了效能的问题,一旦做出低效能的决策,那么哪怕有再强的执行力,再努力去执行,肯定也是徒劳无功的。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执行,因为即使是制订了再好的战略计划和组织结构,执行能力差,效率低,肯定也是没有业绩的。计划和执行是两者一体的,它们就像是孙子所说的常山之蛇中的蛇头和蛇尾,两者是互相配合的。哪里有问题,头尾就齐来。
在改革约克吉隆坡工厂的时候,我早就体会到执行工作的分量了。我当时所总结的工作方法是战略和计划必须简单明了,最好是只用三几张表格就能全盘表现出来,然后就是重复沟通,具体执行和深入追踪。要以计划来引导执行,再以执行来巩固计划,循环不休。
计划绝对不能复杂,复杂了就很难沟通下去,于是大家就瞎子摸象,开始猜测了。一开始猜测,目标就不一致了。管理操作绝对不能有一个环节开始猜测,因为十猜则九栽。只要一个环节栽了,其他环节就脱节了。
孙子对“具体”的理解是非常具体的。他的说法是:“不可相于事,不可验以度,必取于人,知情之人也。”
其实对整个从策划到组织再到执行的过程,孙子都写得挺细腻的,绝对不像1970-80年代的美国企业界,拟定了战略计划就完事了。在拟定了战略计划后,孙子对组织结构的看法是这样的:“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
分数是什么呢?就是哪一个岗位分配多少人,这就是组织结构和职能分配。但是具体的操作是动态的,所以表态的分数或组织肯定是不充分的,所以就需要形名了。什么是形名呢?形名就是排成队形,而且还要标识清楚。
这不就是西方人所说的流程吗?当组织和流程处理得好,而且售货员在这个规范下的听任能做到训练有素,那么,管理很多的人和管理一小撮人基本上是一样的;指挥一大群人的和带领三几个人也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是我所了解的“治众如治寡”和“分数形名”。
有了分数形名或组织/流程还是不充分的,接着需要什么呢?孙子的执行力确实是很强的,接下去的行动要领,孙子的廉洁是这样的:“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锦旗金鼓者,为众人之耳目也。”
金鼓旌旗
在操作现场,绝对是和在战场上一样,总是纷纷纭纭、浑浑沌沌的。在这种情况下,操作者彼此我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你也看不到我在做什么;彼此也听不到彼此在说什么;而且还听不到指挥的声音也看不到共同的方向。这就是言不相闻和视不相见了。
那该怎么做呢?所以就要有指挥和沟通的工具。这些工具的特点是必须简单而有效的,而不是复杂而难操作的,这就是金鼓和旌旗了。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小人书,看到张飞出战,就有士兵扛着写了个大大的“张”字的大旗;关公出战,也一样要有人扛着写着大大的“关”字的战旗。当时当真搞不懂古人怎么这么笨?那么大个目标,难道不是要当敌人的箭靶吗?打仗还要搞这些出风头的名堂干吗?
后来以为是敲锣打鼓要鼓舞士气。其实这都不是正确的,金鼓旌旗的作用就是指挥和直辖市行动,统一方向,统一目标。这就是孙子所说的:“金鼓旌旗者,为众人耳目也。”
还是那一块土白板和三十一则
罗罗嗦嗦了大半天,我到底该做什么呢?原来说了一大轮,又是西方管理大师,又是孙子兵法,我要讲的就是一句话而已:“我要我的经理带着员工用我在吉隆坡工厂所用的土白板而已。”
这个土白板就是我的旌旗。那我的金鼓是什么呢?那就是上班前15分钟交流一则文化和工作的早会。
说白了,我罗罗嗦嗦、婆婆妈妈、唠唠叨叨、呱里呱叫了大半天,其实真正管理起来,用的就是简简单单的程咬金三板斧而已。这三板斧是什么呢?它们就是:
■SOP(标准操作程序);
■大白板(生产倒排日程表);
■麦克维尔文化三十一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