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吉隆坡到深圳(连载52)
原来短也不一定就好,长也不一定就坏呢?原来先入为主的观念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深圳的经验
1990年代初到中期,丰隆集团到中国来设立了六七家工厂,我那非传统的管理模式应该是最不被看好的。集团的第二把手,香港国浩-道亨集团总裁郭令海就直接了当地跟老刘说:“我看你们的庄博士更像是个学院老师,不是商人。”(your Dr. Tuang is more like a college professor than a businessman)。
结果却是,我们是最成功的工厂,而且其他的几家绝大部分都打包回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存在着几个层次的信任危机和矛盾。雇主与雇员的互不信任,其他还有国外和国内股东的互不信任,供销方的相互提防,企业与政府机构的互不信任等等。
雇主与雇员的互不信任是为突出和严重,而我这种前期社会主义的模式,虽然不能完全按照我的意愿全面实施,却还是足够以赢取员工的信心和信任的。
老刘和Joe Hunter看到其他丰隆集团的中国公司陆续打包回家,最后整个中国投资部——国浩中国投资部(Guoco Investment China)也宣布失败后,显然是看到了我的价值,或者是我在深圳工厂所创造的价值。所以在1996年我们请将激将,无论如何就是要我到武汉去创办武汉麦克维尔。
我的价值或我所能创造的这个价值到底在一个企业能发挥多少作用呢?从我的角度来说是非常小的。为什么呢?因为当我离开这个企业的时候,新来的总经理,我只要理念跟我不一样,整个风气就立刻翻转过来了,而这个概率是很高的。所以从我的角度来看,我所能起的作用只是做了一个实验和培养了一些人而已。至于这些人后来发展的方向如何还是未知数呢?
无论如何,创造出来的雇主与雇员之间,同事与同事之间的信任和信心,这一个我叫做前期社会主义的价值对当前的中国社会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想通过搞出版把它推广。
全球化的第三个浪潮
今天西方在嚷中国的威胁或中国的崛起,一些选富起来的中国人都在沾沾自喜地拼命膨胀,甚至一些专家学者也在旁敲锣打鼓,仿佛中国已经是富强了起来了。事实是这样吗?我认为肯定是错了一半,至于剩下的一半也只能是对了一半而已。这1/4个世纪,中国确实是发展了起来,但是离开富强确实还是太远了。
中国今天正处于一个岔路口,什么路口呢?成功与失败的岔路口,务实地创造经济核心竞争力就能成功,务虚和膨胀就会步亚洲奇迹的后尘,走向失败。
今天国际经济的主角还是美国而不是中国。今天国际经济的发展,大体上都是美国的布局,就像18-19世纪世界经济是英国的布局一样。它们都有同样的名字,叫做全球化(Globalization)。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