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会经济:伤不起的制冷展
租赁展位不到一周时间,实际展示天数为3天,花费约60万元人民币;展台搭建,号称用的最环保的材料,花费约60万元人民币;开展前两天,参展商加班加点做准备工作,每个展位延时一小时的费用至少是2000元;此外,再加上机器运输的物流费用,相关参展人员的住宿、来回机票或火车票的费用,一般大一点的展台,企业相关参展费用至少在100万元以上,甚至有些高达200万元以上。而3天的参展时间,可直接创造的利润屈指可数。自1987年开始,经历25年之后,中国制冷展这一世界三大顶级制冷行业展会之一,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企业伤不起的展会。
【艾肯空调制冷网原创】2012年中国制冷展已经落下帷幕,但是关于制冷展的讨论却不绝于耳,“展会经济”被大多数人提及,其实早在展会开始前,艾肯空调制冷网向各个企业了解参展情况时,就有不少企业衡量讨论“展会经济”。
2012中国制冷展开幕第一天,一大早参展商们已经集结在南门外等候。
艾肯空调制冷网对参加本次制冷展的相关企业尤其是主机企业进行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参加本次制冷展的企业存在以下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最普遍的,即想通过参加制冷展,展示自身成熟的产品和技术,显示自身企业在行业中的存在,尤其是在2012年这样一个恶劣的环境中,还能够出现在中国制冷展的场合,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问题;第二种情况也不少见,即主机企业在此之前制定了详细的三年规划或五年规划,参加2012年制冷展本身就在企业计划之内,这部分以外资企业较为常见,而另一部分则是在2011年即预定了2012年的展位并缴纳了相关费用,参展仍然属于计划之内;第三种情况则较为少见,只有极少数企业隐晦的表达了这一观点,即在2011年下半年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乃至2012年第一季度仍然不见好转的情况下,主机企业碍于主办方的情面,不得已参加了此次中国制冷展。
在众多方式和渠道中,参观专业展会无疑是最直接、效率最高的扩张渠道的方式。对于参展企业来说,参展最大的目的就是增加更多的代理商或者经销商,来扩展销售渠道。同时,对于出口企业来说,只有在展会上才能沟通到更多的海外采购商,把产品销往海外。
积极参加展会,提升品牌影响力是每个企业参与展会的必经目的。但其实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参与展会也带了“不得不”的性质,倘若不出席展会,就可能会遭受经销商的“非议”,认为品牌今年运作是不是有问题啦?不景气了?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参与展会更多的是为了给经销商自信,证明品牌运营正常。
不用统计,随便百度搜索或者翻阅相关的行业网站,以省或直辖市为单位,几乎每个省每年都有数次与家居、家电、或者制冷相关的展会,全国性的展会也不在少数,企业在积极准备、热闹参展的同时,不断思考“展会经济”这个更为现实的问题。任何一个企业都流淌着资本逐利性的血液,展会究竟能给企业带来哪些价值?
仅从简单的投入产出分析,显然三天展会的经济效益微乎其微,尤其在制冷行业成熟度越高,展会能带来的直接效益就越低。某参展厂家私下坦言:“中央空调主机企业参加展会不具备具体效果,展会对这类成熟性产品作用比较小,2-3天的布展、3天的参展,各项费用都比较高,但不能达到快速扩张的目的。”他同时指出:“展会经济在不同行业会有不同体现,主要根据行业的发展程度而言。处在培育期的行业需要展会的促进,企业树立品牌形象、推广产品,经销商也借此机会寻找新商机,还有就是虽然成熟度较高,但是技术革新日新月异的行业需要展会来集中展现。”
2012中国制冷展的主题为“创新发展 节能减排”,这块背景板展示了所有参展企业的LOGO。
正如上述人士所言,制冷行业已经步入成熟期,品牌格局、渠道格局稳定,无论是新生品牌资源还是新增渠道资源都有限,而且在市场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不少品牌和经销商都持谨慎态度,展会不能对品牌和经销商的经营行为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次展会中,我们也发现,专业化的多联机参展企业只有大金一家,其它如三菱电机、东芝、日立、三菱重工、三星等品牌均未参与。
而对于目前品牌格局逐渐趋于稳定的制冷行业而言,展会的价值更多的体现在“品牌展示的窗口”、“产品技术交流的平台”的作用。在2012制冷展期间,格力、美的、海尔等品牌均有新品发布,利用展会发布新品,可以轻松聚集媒体、经销商、消费者等多方人气;展会中,各个品牌都展出了运用了最新技术的产品,但对于连续十年报道中国制冷展的媒体而言,至少在最近三五年内,企业在产品创新方面缺乏技术性的突破,而主机企业之间的相互交流也在逐渐减少,遮遮掩掩,禁止拍照乃至由此引发的纠纷却在不断增加。
中国制冷展,这一历经25年的国际顶级制冷展会,也已经度过了它的辉煌时期。虽然展会的面积越来越大,参展企业越来越多,参观的人数也在逐年递增,但制冷展作为一个行业性的展会,已经逐渐丧失了当初举办这一展会的目的。1987年,中国制冷行业相关组织首次举办第一届中国制冷展时,是基于企业自身交流新技术,学习新产品,以展会服务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的发展为目的。在8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的情况下,对技术的渴求远大于对利润的追求,因此,尽管第一届展会仅有5000平米的展出面积,但仍然给当年的参展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着经济的发展,制冷展也开始越来越趋向于纯粹的展会经济,在资讯越来越发达的现在,每年一次的制冷展再加上各种区域性的展会是否过于频繁,而创新太少也在逐渐困扰着整个行业,这一变化在今年的中国制冷展上尤为明显,企业真正能够展出的新产品寥寥无几。来自北京的一位资深设计师痛心疾首的表示,制冷展已经背离了它的初衷,并正在丧失其灵魂。
但是,很少有参展企业明白,或者是参展企业选择性的忽视了,展会之于制冷行业,更多的是长期性的投资,而至于正处于市场导入期的行业,展会的短期与长期利益兼有。经销商在找产品、厂家在寻经销商,制冷展正是为双方提供了互动的平台与契机。而目前的企业,越来越多的以简单的价值标准来衡量展会,这正是我们应该反思且必须反思的地方。未来中国的制冷行业能够成长到何种地步,在某种程度上将通过参展的主机企业在展会期间的表现来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