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联建议用物联网让冷链“动起来”
2011年03月11 06:45:00 来源:中国制冷网
今年两会,全国工商联向政协递交了关于加大物联网技术在冷链物流产业中运用的建议。建议在指出冷链物流对食品安全不可低估重要性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具体操作细则。
现状:食品安全离不开冷链物流
冷链物流对食品安全的作用不言而喻。它可以保证物品质量,减少物流损耗。
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冷链流通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途中损耗严重,造成零售终端价格高昂。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冷链物流专业委员会公布的数据,我国果蔬流通腐蚀率在20%-30%、肉类达12%、水产品达15%,每年仅果蔬一类,损耗金额在1000亿元以上。而国外农副产品的流通环节损耗率只有5%-6%。
求解:巧用物联网做好四件事
虽然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来规范冷链供应链的管理,但仍缺乏有效的管理方法,特别是现有监测技术手段滞后,主要采取人工测量和纸面记录的方式;无统一数据系统支持;实时性差、监管脱节;取证困难、无法确定责任;无法进行预警、损失率大等。
针对上述因信息不完善造成的物品安全问题,建议认为,通过物联网等相关技术,可以实现物品位置跟踪、原料溯源、库存盘点、出入库与拣货等电子化作业,特别是可以对物流全程进行温湿度监控。
在具体操作上,工商联建议首先政府先期引导,加大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在涉及民生领域及有政府监管需求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如药品、食品的冷链物流等领域先行先试,再逐步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行业与企业应用市场等。
其次应用物联网创新技术,加快冷链物流信息化建设。实现冷链产品全生命周期和全过程实时监管,促进冷链运输管理的透明化、科技化、一体化。还要完善监管体系,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最后是构筑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建立冷链物流信息平台,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