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全球变暖和环保节能并非时尚冤家
但是,气候变暖已经是“毫无争议”的事实,它对经济、市场和投资的威胁显而易见。也许不需要很久,气候变化问题就会开始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并由此影响到某些行业的股价,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公司、矿业集团、建筑公司、公共事业公司、航空公司、汽车集团和保险公司。对中国来讲,可能意味着,困扰我们多年的生产方式,必然发生转变。
如何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作为大众媒体,怎么让读者感受到如此宏观的话题与自身的关系呢?
当时,编辑部的知识储备明显不够,能够找到的素材也极其有限。于是,编辑部一边寻找可以参考的著作和文献,一边集体拜访了国家发改委的有关部门。在那里,我们大开眼界,明确了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密切关系;确定了报道突破口在于能够吻合《中国青年报》定位的“可持续消费”。而且了解到,从“构建节约型社会”,到核准《京都议定书》,中国已经开始承担改善全球环境的重任;保护环境,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我们同时发现,这项工作的确处于起步阶段—有些消费数据,相关部门刚刚做出来;有些数据,暂时没有;而有关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的相关数据,尚未有部门开发。
住豪宅、开名车、买奢侈品,在消费上喜新厌旧……现在,轮番轰炸、无处不在的广告,撬动着人们占有财富的欲望。可地球上的资源正在变得越来越少,如果很多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恐怕再有一个地球的资源也不够。这是大家都有的感觉,但这与每个人又有什么关系?谁知道?
联合国气候小组发出了当时最严厉的警告,认为人类活动正在使全球气温升高。世界各地的企业,都将面临来自政界、监管和传媒的压力,要求他们对气候威胁做出回应。那么,消费者呢?供求关系中重要的一方,消费者只能被动地被企业牵引吗?当然不是。
国家发改委有关专家鼓励我们进行一次开创性的大型民意调查,主题就是“气候变化与青年可持续消费”。因为,青年是很多领域的消费主体,也是时尚的引领者。做这样一次调查,除了可以获得相关数据,更是一次对公众的宣传。
活动持续5个月时间。“中国青年可持续消费调查”问卷通过报纸、网络发出,有上万人填答,编辑部接到了大量读者反馈和争论。一些学校和公司,自发组织了集体答卷。编辑部回收的最大一包问卷,出自一家公司,有400多份。
还有些公司写信说,填问卷的时候,也引起了年轻人之间的争论。他们想知道,低耗能社会,是否意味着低质量的生活?年轻人不再狂热追踪电子产品更新的脚步,是否会减少产业发展的动力?难道,时尚和节能真是一对冤家吗?
怎样关注“气候变化”
问卷统计发现,参与调查的公众以城镇青年为主,同时来源极为多样化,涵盖了各地域、各年龄段、各收入水平、多种职业的群体。这种状况初步表明,可持续消费和环保参与在中国拥有广泛的公众支持,政策推行和环保教育已有一定基础。
调查问卷随报面向全国范围内的近500万读者发行,采用志愿填答和随机入户面访两种方法收集数据。调查问卷同时由新浪网发布,并有众多各类网站刊发调查链接,进行网上志愿填答。随机入户的面访,选择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五大城市写字楼密集地区,目标受访者为城市高端白领青年,目的在于弥补高端青年群体很少主动参与调查的缺陷。
调查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寄回编辑部的问卷,都附上了被调查者的短信甚至“长篇大论”。很多被调查者表示,这样一次没有太多商业噱头的“中国青年可持续消费调查”已经在自己周围引起共鸣。也有被调查者干脆认为,这也说明:关于环境保护,关于节约型社会,关于可持续发展等话题,与大众传媒的日益市场化相比还处在弱势—大排量汽车的广告占据主要版面,商品房广告数量的增长丝毫不比房价上升的速度慢,奢侈品展览、高级时装和化妆品的发布报道……
的确,在传媒影响日益扩大的今天,我们的经济新闻、科技新闻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而关于环境的报道,关于节约的宣传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针对读者中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我们陆续确定了选题,并发动记者进行了针对年轻人的采访和调查。第一篇报道《气候变化冲击国人消费观念“碳排放计算器”成青年白领时尚新宠》刚见报,就被数百家网站转载,成为当时用新闻事实解读“减排与可持续持续消费”关系的最有趣的报道。接下来,《中国青年报》陆续发表的系列报道,如《三四十双鞋二三十个包每年换手机时尚青年冲动消费带来多少能源消耗》《教科书一年消费纸张=砍伐900万棵大树学长的课本为什么不能传给学弟》《时尚和环保是一对冤家吗》《火热的汽车业需要冷静思考》《建筑节能离不开看得见的手》等等,逐渐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和争论。 我们发现了什么
过去十几年,中国媒体对环境保护问题坚持不懈的努力,不仅唤醒了公众意识,也推进了政策层面。几次“环境风暴”,媒体都是主要推动力,《中国青年报》就在其中。现在,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报道又深入了一个层次—倡导可持续消费观念,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健康消费,进而影响企业开发、生产。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说,过度的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加剧了气候变暖。然而,作为消费者,有多少人意识到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又有多少人愿意节制消费的欲望,改变自己的消费方式?我们分析,当前广大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特别是青年人消费观念的选择,决定着中国未来发展道路是否健康、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因为,众多市场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作为负责任的媒体,我们拿出了更多版面、更多时间,唤起更多公众对气候变暖的关注。
在组织系列报道、进行严格意义上的社会调查同时,我们还举办论坛和辩论会,邀请那些在减排问题有影响力的大人物以及关键人物,走进《中国青年报》,与中国传媒界同行及青年人对话,共同讨论减排对个人、企业及政策方提出的挑战。他们包括,权威减排专家、经济学家、大学生、媒体从业人员,以及汽车、建筑等相关产业的著名企业家。
这些争论也引起了有关国际人士的重视—联合国原助理秘书长、GLOBE(全球立法者保护环境组织)欧盟主席AndersWijkman先生,英国下院议员、英国首相气候变化对话特别顾问ElliotMorley先生,以及一直关注气候变化的耶鲁大学俱乐部副主席麦?约翰先生专程赶到报社,参与讨论。那次原计划只有3个小时的论坛,持续了5个小时。
在我们“关注气候变化与可持续消费”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国内相关报道的舆论环境也渐渐形成。再GOOGLE一下“气候变暖”,已经有245万条,国内消息明显增加。“减排”,成了所有媒体频繁出现的词汇。
更让我们重视的是,我们完成了国内第一份有关“气候变化与青年可持续消费”的大型民意调查,其中透露出的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我们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公众对气候变暖的现象、成因和暖冬的后果都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但还不一定会采取集体行动。总体而言,被访者认为公共场所是能源浪费较多的场所,其中尤以政府办公楼、饭店酒店为最。值得关注的是,只有9.5%的公众认为普通百姓家庭浪费能源比较多。 同时,公众的环保知识仍存在很多盲区,例如尚未普遍认识到节能灯的节能效果,大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的用水量,对优先选购本地产品的意义缺乏足够的认知。在公众的未来计划中,影响其改善生活质量的因素很难受到重视。典型例子是购买汽车的愿望非常强烈,只要具备经济实力,大多数人倾向于拥有自己的汽车。购买自己的住房,改善住房环境的期望同样非常普遍。在公众眼中,未成年人(未满18岁)的节能态度不够积极。 值得重视的是,超前消费被越来越多的人当成时尚的生活方式,由商业化推动的竞争性消费也诱使越来越多的人加速更新自己的衣服、鞋子、手机、mp3等物品。信用卡在短短几年内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大量普及。普通公众充满了消费期待,拥有宽敞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汽车,能够出国旅游等消费目标,几乎与发达国家的年轻消费者完全相同。
一方面,市场上新的节能产品不断涌现,另一方面,消费者仍然认为品种过少。事实上,公众对节能产品的态度,仍然以性价比为主要选购标准。其中的潜台词可以理解为:我能参与环保,支持可持续消费,但是不能牺牲原有的生活质量。
还有不少人仍然认为政府是环保宣传和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
这一切说明了什么?说明环保知识的普及,并不一定影响公众的消费行为。另一方面,对于政府所倡导的节约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公众倾向于支持,但却常常无从着手。公众期望政府首先成为可持续消费的示范者,企业和商家同样负有这种责任和公众期望。 来源于 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