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厂商寻求与高校纵深发展合作
空调企业想要长远发展,必须要有高瞻远瞩的谋略和审时度势的智慧。不仅仅要在面对纷繁市场中运筹帷幄,更要懂得与相关行业形成沟通和联动机制,纵深发展,谋求深度――与高校结盟,充分挖掘企业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巨大潜力。
校企联盟以技术为先
7月20日,江苏枫叶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与南京工业大学签署了《关于合作成立“南京工业大学―枫叶能源可再生能源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合作协议,约定校企双方本着优势互补、机会共享、资源共用、互利共赢的原则,致力于提升双方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优势,加强可再生能源及相关方面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引领和支撑行业发展与科技创新体系。
枫叶能源公司负责人认为这次合作是件大事,企业发展的一大核心要素是技术,双方有效地实现产业与研发的资源整合,建立具有行业引领作用的产学研合作体制,在自主创新的平台上取得丰硕成果,促进双方事业共同发展。而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朱跃钊也表示,加拿大枫叶能源公司作为北美地源热泵行业的重要企业,为社会和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校企双方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前景,他希望双方通过努力构筑联合科技攻关的平台,建立多元化交流机制,积极打造人才培养和实践基地,为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作出更为突出的贡献。
加拿大安大略省省议员、观察人士陈国治认为,枫叶能源之所以与南京工业大学合作,看中的首先是该校的地域背景和技术影响力。这种以技术先行的合作模式,将有望成为当地技术合作的典范――低碳经济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迎合了加中两国政府的意愿,无疑为合作铺垫了坚实的基础。而对于枫叶能源来说,这项举措不仅将在人类改善生产环境方面得以体现,更将有助其进一步实现最终目的――拓展华东地区乃至整个中国市场。
空调企业与高校联盟并非新闻,而人们发现,以技术为切入点寻求双边合作,不仅成为目前校企间联盟最普遍的模式,更渐渐得到行业全面认同。一些国内知名高校也由此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高校如何成为空调企业竞相追逐的对象?业内人士认为,高校普遍拥有较为良好的硬件条件以及丰富的智力资源,通过这种合作,高校不仅可以分担部分企业的研发内容,减轻企业自身的技术压力,更可以借机拓展产品思路。对于企业来说,与高校建立联系某种意义上还意味着拥有了未来人才吸纳和重点培养的主动权,特别是知名高校的优秀毕业生,更是这些空调企业梦寐以求的潜在力量。
人才培养,积蓄潜在能量
因此,与高校形成技术合作被行业人士看作“一箭双雕”。不仅是国内外一线品牌,近年来,远大、源牌等众多空调领域的“次主流”企业也纷纷加入联盟军团,并在技术交流的背景和前提下,将目光转移到更具备优势的基础合作项目――人才建设。
同样是不久前,麦克维尔在深圳和武汉的工厂迎来了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该公司相信,这些年轻人完全由能力继承公司的光荣传统和文化,充分地展示自我,创造辉煌。
这种信心来源于公司执行的“YE(YoungEngineer,即青年工程师)计划”。该计划针对来自大连理工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天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10多所国内知名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为使其尽快了解和熟悉麦克维尔的产品和生产工艺流程,他们首先将接受一系列培训,包括公司简介、企业文化、基本行为规范等,然而进入生产部进行实习,在不同的生产线轮流进行实际操作培训,最后会被安排到测试中心、市场部、分公司等具体工作岗位接受培训之后定岗。
据了解,“YE计划”自2005年开始实施,目前已顺利进行5届。这些青年工程师分布在全国多个分公司及工厂,岗位遍及管理、开发、应用工程、销售及服务等领域。经过严格培训,他们已经在各自岗位上独当一面,不仅成为适应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更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专家认为,企业文化和发展当以人为本,“YE计划”充分满足了企业发展对现有岗位的人才需求。这种建立集团后备队伍人才库并为长远发展储备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举措,使得麦克维尔夯实了人力资源基础,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更为行业内其他空调企业带来宝贵的借鉴。
值得肯定的是,这种做法同样包含着教育界和制造业的共同期许。教育部6月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为了使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让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同时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政府部门正不遗余力,而这也将成为空调企业寻求纵深发展的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长周济认为,加紧培养一批创新性强、能够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各类工程科技人才,着力解决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实践性和创新性问题,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对于加快企业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相关企业高度重视,积极支持和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改革,并围绕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组织开展相关研究。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科技界、教育界和企业界携手合作,对于三方来说亦是重大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