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产业竞争力跨越环保壁垒

2004年08月3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进入8月份,又一项技术性贸易壁垒横在企业面前:欧盟两项环保要求指令即将生效实施,涉及产品几乎涵盖本市全部出口机电产品。如不及时采取措施,以机电产品出口为特色的上海产品,出口欧盟前景堪忧! 两项指令出口遭殃欧 盟两项指令即《报废电子电气设备指令》和《关于在电子设备中禁止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前者规定自2004年8月13日起,出口欧盟市场的10大类145种机电产品要支付报废产品回收费用,其中包括冰箱、微波炉、空调、吸尘器、缝纫机、钟表、个人电脑、电话机、通讯设备、用户终端系统、电视机、录音机、音乐设备、荧光灯、高低压钠灯、家用电灯泡、照明控制设备、割草机具、休闲和运动设备、图像游戏、放射治疗设备、透视仪、自动调温器、烟雾探测器、饮料自动售货机、自动取款机等;后者规定自2006年7月1日起,所有在欧盟市场上出售的电子电气设备必须禁止使用铅、水银、镉、六价铬等重金属,以及聚溴二苯醚和聚溴联苯阻燃剂等有害物质。 据初步测算,两项指令生效以后,将使本市机电产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出口额减少30%—50%。更加严重的是,这种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引起连锁反应,如果波及到北美等市场,将会使本市机电产品出口遭受更加惨重的损失。 指令将于18个月的过渡期后正式生效实施。面对进入WTO后非关税壁垒层出的挑战,如何应对?对政府、对企业,都是一种考验。 化挑战为机遇提升产业能级两 项环保指令,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绿色环保壁垒”。具体来说,中国目前出口的电子信息产品中大部分含有6种被限制使用的有毒有害物质。要在两年的时间寻找到替代品非常困难,即使能够得以替代,势必要增加产品的成本。其结果是,中国产品要么因无法实现有害物质的替代而退出欧盟市场,要么因产品成本的增加而失去原有的竞争力,特别是欧盟这两项指令对自有品牌成本要求较高,而对OEM产品不作要求,将会压制中国企业停留在OEM方面。同时,由于国内现有产品生产线不能满足欧盟对更高环保的要求,就只有向发达国家再次购进生产线,而最终利益仍被发达国家获取,这样就会永远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因而,欧盟这两项指令蕴含着深远的产业动机。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21世纪是绿色的世纪,是可持续发展的世纪。欧盟两项指令出台的直接原因是电子电气垃圾给生态环境造成的消极影响日益严峻。我们在把它看作技术壁垒的同时,应该看到它的要求与我国倡导的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说应对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可以通过出口自律、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等措施得以改善的话,应对欧盟日趋严格的安全技术环保法规的出路,就在于全面提高科技研发和材料工艺水平,提升产业的科技竞争力。因此,与其把它看作挑战,不如把它转化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机遇,下定决心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不环保的粗放型生产方式,构建新型产业体系。 构建新型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战略重点放在四个方面:一是科教兴市主战场———通过建立由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尖端人才形成的创新支撑体系,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发中心、大型公共技术平台形成的研发支撑体系,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的应用技术支撑体系这三个互动互补的层次,构筑全新的产、学、研框架。二是世界级产业集群———围绕六大产业基地,建设一批低投入高产出的世界级产业集群和开发区。三是新型工业化先行示范区———大力发展低能耗、少污染、高效益的产业,把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作为产业导向的主要指标,推广循环经济试点,争取到2010年,所有市级工业区全部通过ISO9000认证和ISO14000认证。四是现代服务业发展重要引擎———加快制造业的两端延伸,向前做好研发设计、技术检验,向后搞好营销、咨询、物流…… 多方合力化险为夷这 种新型产业体系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套。 首先是制定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济、税收、金融、贸易以及投资等政策体系。产业政策中,结构政策要鼓励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和环境保护产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同时严格限制乃至禁止浪费资源和损坏环境产业的发展;组织政策要鼓励企业以最有效的方式利用资源,实现低投入、高产出;技术政策要推进清洁生产。经济政策中,要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减少与可持续发展目标不符的财政补贴,如拉开一次资源与二次资源的价格差距,鼓励使用再生资源。税收政策中,要允许企业对环保设施加速折旧,增加环保技术开发投入,强化绿色产品竞争力,建立高标准的电子垃圾处理体系等。金融政策中,建立绿色投资优惠机制,鼓励绿色企业优先进入资本市场;贸易政策中,调低资源产品进口的税率,对石油、天然气、木材等实行低关税或零关税。 其次是按照《WTO/TBT》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同时积极主动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力争将我们的优势项目纳入国际标准中去。 第三是企业要利用指令启动前18个月过渡期的宝贵时间,加速、加大力度研究新工艺,研发替代品,规范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走出“劳动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科技含量相对不高的低端产品”的阴影,跨越绿色环保壁垒,提高出口产品质量优势和竞争力。 应对进入WTO后的挑战,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上海产业战略升级,正当其时。 信息来源:解放日报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