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发挥优势推动能源发展解析
无论是煤、石油,还是氢能、太阳能、生物质能,要想实现科学的开发利用,都离不开不断进步的科技。
9月15日,苏州纳米科技园召开“2010年国际生物能源会议”,几百名来自世界各国的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官员、专家和投资者参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科技会议国内的主办方不是能源机构,不是政府部门,而是清华大学。这已经是清华大学第四次主办这个会议。不仅仅是清华大学,近年来,国内众多高校都积极参与,以其独特的优势推进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
高校:能源破壳而出的“孵化器”
传统能源的原始形态,例如煤炭、木柴可以通过人类的双手加以利用,但高度现代化的今天,能源的利用需要精益求精的科技来完成。而高等院校在科技研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术基础深厚,且多学科综合宜于借鉴交叉。
能源科技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战略,要求科研工作服务社会需要,紧跟国际前沿,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上海交通大学在能源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国内前列,不仅拥有很多相关专业,而且设立了专门的能源研究院。近五年来,该院承担了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近百项重点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国首台二甲醚城市客车的成功研制就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替代能源汽车领域的一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我国二甲醚汽车研发已与日本、欧洲同处国际前列水平。
浙江大学能源清洁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近年来不断致力于新能源、化石燃料高效清洁利用等方向的研究。该实验室发明的“电厂锅炉多种污染物协同脱除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是应用最广的国产烟气净化技术之一;“生活垃圾循环流化床清洁焚烧发电集成技术”以废弃物无害化、能源化为宗旨,形成了我国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垃圾焚烧集成技术,已应用在全国11座大中城市建厂投产。
高校:服务外向型经济的“起跑器”
从国际化到外向型,是一种更高层面的国际间合作,在政治、经济上如此,在能源领域更是如此。在国际能源研究领域,我国众多高校实现了“从参与到组织,变被动为主动”的蜕变。这是我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大、自信的表现。
我国是世界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际会议开始青睐中国。今年8月2日,第33届国际燃烧会议在清华大学开幕。这是我国第一次举办该会议。“国际燃烧会议”有着极高的学术水准,在全球能源、燃烧领域具有很大影响力。主办这次会议,为提高中国能源领域研究水平、增强国际间学术交流与合作创造了有利契机。
2009年年底,“清华—剑桥—麻省理工低碳能源大学联盟”成立。三校联盟以“发展低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为宗旨。正如联盟负责人所说:“欧盟、美国和中国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总和占世界一半以上,三校作为全球主要能源消耗区域中的科技引领单位,成立联盟将进一步聚合能力与资源。建立一个平台,为发展低碳经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先进的能源技术和政策选择。”
高校:实现产学结合的“扩容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原动力,也是推动能源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扩容器”。产学研结合,不仅拓宽了研究的视野,而且加速了科研成果转化。高校和企业“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也是我国能源产业资源和力量的有效整合。
中国石油大学在这方面敢于创新,构建了多种产学结合的新模式。定向培养让人才培养更具针对性,例如学校为冀东油田公司专门选取部分地质、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定向培养,而冀东油田公司则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基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由中国石油大学在全国率先建立,实现了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演习”中磨炼技艺。
中国石油大学还与一些企业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共同进行能源研究,同时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例如与中青国能等三家企业共建的油页岩综合利用研发中心,与美国哈丁谢尔顿公司联合成立的“中国石油大学哈丁谢尔顿页岩技术研究中心”等等。
北京交通大学也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在建设低碳校园时,积极采用师生研发的各类节能新技术。2002年还注册成立了“北交润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在节能审计、节能产品推广、节能工程施工等多个节能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
正如中国科学院王方定院士所说,“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已是综合的、大规模的、集体的事业”。新的时代需要新的定位。站在新的起点上,高校有责任运用自身独特的优势和影响力,积极参与、引领并推动能源科技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