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测:到公元2050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倍增
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全球能源需求未来25年将增加超过50%;到了2050年则将增加一倍。
尽管再生能源,如生物燃料、风力和太阳能等近来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但是按目前全球八成的能源需求仍由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供应的趋势来看,人类短期内无法解除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国际石油咨询公司FactsGlobalEnergy总裁费沙拉奇(FereidunFesharaki)表示,随着亚洲新兴经济市场如中国、印度和中东国家崛起,它们对燃油的需求每年快速增长,使得整体情况更为吃紧。
单是中国在2004年和2005年的燃油需求,就占亚洲需求增幅的三分之二。
费沙拉奇相信,较实际的做法是在寻找替代燃料的同时,鼓励人们采用更先进和干净的合成燃料,以减少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他说:“通过采用合成燃料,如天然气合成油(GTL)、煤炭液化油(CTL)及生物燃料等,有助于减少一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一些大公司如蚬壳石油公司选择投资在二氧化碳的收集及截存科技,把废气转化成能源也是很好的做法。”
费沙拉奇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分析亚太及中东地区的能源市场,是国际公认的能源经济权威,也曾担任伊朗政府的能源顾问。
他是在昨天出席蚬壳全球解决方案公司(ShellGlobalSolutions)于本地举行的亚太媒体科技研讨会上发表谈话。
另一方面,参与研讨会的专家对于生物燃料是否会成为最合适替代能源的看法有所保留。
生物燃料昂贵
费沙拉奇就指出,生物燃料的来源如玉米和棕油的价格,过去一年涨了四成到八成,这种“与民争粮”的替代能源很难长远持续下去。
设在印度的蚬壳科技公司负责人弗里思(BobFrith)表示,生物燃料科技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需要极大量原料,可是产量却有限。
他说:“根据我们的经验,运输这些原料也是一个叫人伤脑筋的问题。”
蚬壳石油公司比较看好天然气合成油的发展前景,原因是它不仅环保,也能应用于现有的汽车柴油引擎。该公司在卡塔尔投资60亿美元兴建的天然气合成油提炼厂,预料接下来几年的产量每天可达15万桶。
配合研讨会的举行,蚬壳石油公司在会场展出一辆试验性的双燃料汽车。这辆耗资约50万元研发的双燃料汽车,最大特点是可同时以柴油和新研发柴油驱动,因此无论是它的输油管、油缸或引擎系统都是“成双成对”,方便驾车者比较其中的不同。
蚬壳全球解决方案公司的燃料科技经理霍特森(EricHolthusen)指出,替代燃料相信可在20年内推出市场,可是化石燃料的主导地位预料不会有变,双燃料汽车正是为了迎合这股趋势而研发。
来源:联合早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