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环保局成立课题组 助福州冲出“热岛效应”
2003年07月18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近日,福州市环保局成立了以环境监测人员、环保专家、气象专家为主的“福州城市热岛效应遥感监测”课题组。由于该市刚刚开始采用先进的卫星遥感监测热岛效应,课题组希望通过研究,能在2005年解决福州市的热岛效应问题。
据有关部门研究,近几十年特别是1980年以来,福州城市化的规模越来越大,其城市热岛效应也越来越显著。
卫星遥感监测“热岛”
城市热岛效应是人类活动引起的城市特有的气候现象。所谓热岛是指在气温的空间分布上,城市中心区温度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由于热岛的热力作用,形成辐合环流,造成从郊区吹向市区的局地风把从市区已扩散到郊区的污染大气又送回市区,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
市环境监测站从通过对陆地卫星热红外波段信息反演得到福州市地表温度场中看到,由于闽江水体的分割削弱,福州市区热岛分为南北两大块,与建成区的分布对应一致。从农村到城市边缘的近郊,温度明显升高。到了市区温度因城市下垫面差异而稍有起伏。市中心区人口密度和建筑物密度最大,温度最高,特别是鼓楼、台江的老城区。
从省气象局负责人在不久前召开的热岛效应座谈会上获悉,城市郊区温差明显。市区温度一般比郊区高0.4℃~0.7℃。尤其80年代后,城市温度与郊区之差骤然增加。 从风速看,市区的风速为34米/秒,比郊区风速低0.7米/秒。
热岛效应如何产生
水、绿地、建筑分布、人工热源……这些都是影响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
从卫星地图上看,有水的地方温度一定低。据了解,随着城市的发展,福州市的内河面积比解放前减少了40%,内河对于调节城市气温的作用也越来越小,这就是福州为何热岛效应日益显著的原因之一。另外,据业内人士初步分析,可能河流要达到一定流量才会对环境起调节作用。
据福州市规划设计院的陈硕同志介绍,建筑密集也是导致热岛效应的重要因素。从监测情况来看,工业建筑比住宅建筑温度更高,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多,人工热源也不断增加。夏天天气一热,人们就开空调。可空调越开越多,室外的温度就越来越高,整个城市的温度也不断增加。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此外,汽车尾气、锅炉等也导致热岛效应的人工热源。
热岛效应污染空气
九三学社的委员戴黎表示:“热岛效应并非全是坏处。但肯定是弊大于利。”
在这种“热岛效应”的影响下,城市上空的云、雾会增加,使有害气体、烟尘在市区上空累积,形成更加严重的大气污染。这就是“热岛效应”带来的城市“雨岛效应”、“雾岛效应”等等。
人类有许多疾病就是在“热岛效应”作用下引发的。在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下,城市中每个地方的温度又并不是一样的,而是呈现出一个个闭合的高温中心。在高温区内,空气密度小,气压低,产生气旋式上升气流。由于大气是连续不断的,周围的各种废气、化学有害气体不断地对高温区进行补充。在这些有害作用下,高温区居民易患消化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卫星监测已然起步
虽然福州市运用先进的卫星监测系统获得了热岛分布图。但市环境监测站的负责人表示,这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要具体分析热岛的形成、影响,如何改善、利用热岛为人体服务还要等很长的一段时间。
在卫星监测结束后,监测人员将对地面做实地调查和地面观测,了解人工热源的调查和定位,城市下垫面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实地勘察等。
根据研究结果,最后环保部门和规划部门将结合福州市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预测未来福州城市热岛效应的变化趋势、影响范围。以城市生态学、城市气候学理论为指导,提出削弱热岛效应、改善城市气候的相应对策及措施。(责任编辑:马媛媛)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福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