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员工 构建和谐—审视格力电器温情企业文化的独特魅力
编者按:格力电器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厂经过短短17年的高速发展,一跃成为全球空调业老大——连续3年家用空调产销量全球第一。在珠海,格力电器创造的工业产值几乎占据了珠海制造业的半壁江山。
作为珠海土生土长的本土企业,是什么成就了格力电器今日的辉煌业绩?审视格力的企业文化内涵,或许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答案。
从“心”关注员工的生活需求
格力电器现有员工40000多人,80%基层员工来自全国各地。在当下一些企业“狼文化”大行其道,员工体力被严重透支、身心俱疲之际,格力则认为,员工是企业立根之本,只有以心换心善待员工,让员工充分享受被尊重认可和归属感,员工才会和企业形成“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价值链条,激发其主人翁意识,保障企业的长盛不衰。
现在流行称“工作”为“打工”一说,意味着“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而在格力,他们不被看做打工者,而是格力大家庭的一员。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公司就为员工进行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全员参保,除此之外,公司还提供各种福利——免费就餐、上下班车、住房补贴、独生补贴、保健费、清凉补助等。在格力电器高速发展的同时,公司着力让员工分享发展的成果,近年来员工人均年工资收入保持约9.5%的增长率,2007年一线工人人均年工资收入26000元。
2005年格力电器斥2亿元巨资建成格力康乐园,为员工提供福利性的单身宿舍、家庭过渡房和亲属探亲过渡房,每个宿舍都配有空调、饮水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园区内设有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图书馆、游泳池、电影院等员工娱乐活动中心和商场、银行等生活配套设施。
主管行政后勤服务的格力电器总裁副总裁庄培认为:“只有善待员工,他们才能尽心尽力地为格力服务,才能激发岗位责任和热情,保障产品质量和发挥主人翁精神。”
以人为本的温情企业文化 格力认为,工作不只为员工提供一个谋生的岗位,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自觉的学习能力和进取精神,成为企业和社会的有用创新人才。为此,公司不仅在各个分厂设有培训基地,在总部还建有专门的培训中心,为员工进行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等再造培训。走进格力员工培训中心大楼,你会发现每个培训室里都在针对不同的受众进行着形形色色的培训讲座,如质量控制、技术工艺、安全生产甚至文学写作等等不一而足。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格力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有效的培训机制和长期优秀的企业文化浸淫下,员工个人才智得到长足提升,行为规范得到扶正优化,工作激情和积极性被充分激发。
格力每年对员工进行健康体检,做到“小病早除,大病早治。”防患于未然。有一名生产一线女工,进厂不到三个月,在体检时被发现患晚期癌症,该员工以为公司会解雇她,让她感到意外的是,公司不仅没有解雇她,还号召广大员工为她募捐,花费20多万元为她治疗。该员工终因病重不治,弥留之际,她在日记中写道:“我走过很多地方,只有在格力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我感受到比亲人还亲切的温暖”。
刘小华,一位来自陕北贫困山区的小伙子,从技校毕业来到格力电器工作不到3个月,被医院确诊患上了白血病。在巨额的医疗费用和残酷的现实面前,刘小华选择了放弃。公司得知情况后,立即安排刘小华前往广州华侨医院接受治疗,并鼓励刘小华鼓起勇气与病魔搏斗。期间,公司派人专程把他牵挂儿子的父亲从老家接到广州照顾刘小华。刘小华的医疗费用高达70万元,这对他原本就贫困的家庭是一个无法想象的天文数字。公司及广大员工的一次次无私捐助,帮助刘小华和他的家庭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除去医疗保险报销的20多万元,公司及广大员工先后共捐款40多万元。虽然风华正茂的刘小华最终被无情的病魔夺走了他年轻的生命,但他在有限的生命里,却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感受到了格力人的真情。
注塑分厂模具管理员颜涛患脑瘤和肺癌晚期住院期间,公司工会和分厂领导员工伸出了援助之手,第一时间为其办理了相关保险申报事宜,积极联系珠海市总工会为颜涛争取补助,并组织员工捐款5万多元。为了让其在同一个单位的妻子能安心照顾颜涛,公司特批其妻子有薪长假,并承担陪护费。
2007年8月初,颜涛在第一个化疗疗程结束后回到租住的家中休养,公司得知其租住的房间小、设施不全且环境相对较差,主动安排环境较好的格力康乐园过渡房让其居住。2007年中秋节和2008年春节,不少同事自发到康乐园的家里看望他,进一步为他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鼓劲加油。医院专家确诊颜涛只有二个月的生命,但在公司、同事的关心和帮助下,他的生命却奇迹般延长了一年。
感受格力员工幸福多彩文化生活
傍晚时分,记者随工作人员来到格力员工生活区——格力康乐园,这是一个宏大幽雅的现代大型社区,康乐园座落在郁郁葱葱的鹅槽山下,面临前山河畔,生活区内大型园林景观错落有致,标准足球场、篮球场、充满书香的图书室、舒适闲情的棋牌室无不成为员工休闲活动的好场所,绿树成荫,繁花似锦,清静幽雅的环境和正规严谨的物业管理,让每一位入住其中格力人都深感惬意和安适。
员工活动中心一楼的乒乓球室里,着装休闲的员工正忘情挥拍酣战,二楼舞蹈室里一群年轻人正伴随着轻音乐在教练的带领下练习瑜珈。台球室优雅舒适,二十多个员工正在切磋技艺。放映室门口张贴着海报,通告晚上7点放映美国大片《钢铁侠》。漫步青石板,轻轻绕过图书室,呈现眼前的是碧波荡漾的游泳池,三三俩俩的员工正在悠闲地嬉水,游泳池周边两个三米高的椅子上,两位专业的救生员正密切注视着水面……
过渡房由三栋18层双电梯楼房组成,站在楼顶可俯视前山河畔美景和鹅槽山秀丽的山色,作为已婚员工福利性用房,每套过渡房四十多个平米,配有全套厨房设备、热水器、饮水机、空调、冰箱、衣柜办公桌等必备家私,每月只象征性收取200多元管理费,居住在过渡房的张师傅由衷感慨“格力康乐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五星级的家”。
寸土寸金的现代都市,企业能为员工提供一个可以蜗居的住所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幽雅的现代化大型社区。格力电器用实际行动对亲情化管理和人性化管理做出了最完美的诠释。
夜幕降临,生活区的灯光亮了起了,球场上的格力人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孩子,依然玩的兴趣盎然,而旁边,就是他们的家。细听,空气中正飘荡着许巍那温润、随意、充满情感的《完美生活》——“我多想看到你,那依旧灿烂的笑容,再一次释放胸中那灿烂的情感……”
据随行的总裁办工作人员小于介绍,格力电器每年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各类体育运动比赛和书法绘画征文、摄影及各类劳动技能大赛。为活跃企业文化氛围,公司内部成立了书画协会、英语协会、三月文学社、晨曦艺术团、铜棒乐队等社团组织,经常组织员工参加社会公益演出活动及各类比赛。优秀书画及文学作品频频见诸报端,为每一位员工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上善若水,大爱无痕”。除了对员工的脉脉温情,格力电器还坚持回馈社会,热心支持公益事业。据了解,从“非典”时期小汤山医院到印度洋海啸,再到碧丽斯台风;从98抗洪前线到今年春节的冰雪灾害,再到此次汶川大地震,处处都活跃着格力的身影。截至目前,格力电器公益性捐款累计达6700万元,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更赢得了员工的认可。
记者手记
千百万外来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参与城市基础建设。他们任劳任怨,吃苦耐劳,他们用汗水和智慧推动着城市的建设和经济发展。 在繁忙的车间一线,在噪杂的施工路面,在阴暗憋闷的地下矿井,在曝热高耸的建筑楼宇,在清晨暮霭的脏乱街道……都有他们不屈奋进的身影,都有他们激情挥洒的汗水。每一个城市的繁荣富强进步发展都将留下外来工挥洒青春激昂奋进的壮丽篇章。
他们理应得到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尊敬。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生活,他们同样追求精神生活,他们同样需要关怀,需要温暖,需要社会的理解和尊重。很多在城市经济建设中长期默默付出的外来工,一方面他接受了这个城市带给他的提升和改变,同时他们也用自己的力量给这个城市带来影响和改变;外来工群体对一个城市、对国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我们不可忽视的!
过去大家一直在讲企业文化的“染缸”效应。就是说把企业文化作用下的企业比喻成一个大染缸,这个说法很形象,什么样的染缸染就什么颜色的布匹,而什么样的企业和环境同样造就什么样的员工。显然,优秀的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帮助其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和行为取向,最终成就优秀人才。
在格力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很多初中毕业进厂的员工,现在已经成为大专生和技术能手,涌现了很多优秀人才,如知识创新型工人、十七大代表、“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张树源;开着叉车挑战状元360并获得冠军的曹祥云、从低学历农民工到科技进步奖获得者的杨安、十五年如一日兢兢业业的老黄牛林光桐、勤奋务实默默付出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不平凡贡献的魏凌沅;这些优秀外来工代表的身上,无不折射着格力优秀企业文化“化平庸为神奇”的巨大效应。
倾听格力一个个“蛹化彩蝶”的感人故事,感受着格力电器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魅力,伴随着对格力文化的思考审视,我们发现独特的格力文化在其背后所蕴藏着的巨大推动力。
当企业赋予员工一个展示才华、以人为本、温情关爱的大环境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