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行业热闹非凡 企业霸主各打算盘
在业界有着赫赫声名的几大冰箱企业的举措,几乎让所有的业内人士都直觉地感到冰箱业变局已近。而就在人们对新变局一头雾水之时,据最新可靠消息,冰箱节能新标准终于获得通过,并定于今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
业内人士称,较之格林柯尔的大肆扩张、伊莱克斯的策略调整与新飞“开上”汽车等重大举措给行业带来的深远影响,即将实施的冰箱能效标识制度对行业格局的影响可能更为巨大。
资本真是疾风劲雨?
在成为美菱第一大股东后,顾雏军终于完成了他冰箱王国版图的架构,号称中国冰箱四大天王的科龙(容声)、海尔、新飞、美菱,一半已归属格林柯尔旗下。
如果以近两年为区段,在家电业评选最具知名度企业,格林柯尔绝对是当之无愧的冠军--当然,主要的评价指标应为媒体曝光率。
2001年11月,格林柯尔接替顺德当地政府成为科龙电器第一大股东;2002年,格林柯尔先后拿下齐洛瓦和吉诺尔冰箱厂,并以1000万元的代价购进了上菱年产50万台的两条冰箱生产线;2003年成功入主美菱股份,顾雏军将自己的并购又一次推向高潮。而这些重大信息,国内诸多知名媒体都进行了追踪报道,顾雏军与格林柯尔几乎是一夜成名。
对于顾氏的胃口和雄心,业内人士无不慨叹,但对其有无足够的“消化能力”却甚表怀疑。而其究竟有无冰箱企业实际运作能力则更是业界担忧之重点。2002年,科龙的市场份额不升反降,以致让长期居于第3位的新飞抓住机会,抢去了行业第二的交椅。
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就连伊莱克斯也已经在大刀阔斧地收缩产品线,追求高端市场,格林柯尔却依然是“我行我素”,其它冰箱巨头包括海尔、新飞、西门子等对此都置若罔闻。
据了解,冰箱业这几年活得并不舒畅,真正赚到钱的可能就只有海尔和新飞两家,新飞在主业稳健发展的同时,利用其制冷技术进军前景广阔的专用汽车领域,通过相关多元化扩张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可能更为明智。
海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人士说:“以中国冰箱业目前的处境来看,最紧迫的问题不是做大,而是做强。”而新飞的有关人士则认为,格林柯尔的冒进反倒可能给其创造新的市场机会,原因是,扩张之后必然面临艰难调整,而一旦调整,就会带来市场动荡,竞争对手大可乘虚而入,更何况还有出现调整彻底失败的可能。
“无论从历史的前车之鉴还是从全球范围来看,大规模的并购都是一个充满风险的游戏,由于格林柯尔此前并非冰箱业的经验老手,这种大肆并购,到底是在破坏性地创造还是在创造性地破坏,需待时日检验。”一位业内人士说。
新标能搅更大风浪
近日,从GEF节能冰箱项目信息中心、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传出消息,中国节能冰箱新标准在5月份获得通过,并将于2003年1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根据冰箱节能新标准--《家用电冰箱电耗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规定,以后冰箱产品将根据其能耗分为A、B、C、D、E五个等级,其中D、E属于国家要强制性淘汰的产品。
冰箱节能新标准的出台,首当其冲是为了节能与环保,而其另一层隐含的深意在于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据了解,中国冰箱业早已供大于求,年产能超过2500万台,而内销仅有区区不足1000万台。尽管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形成了所谓的“四大家族”,但在多年拼杀之后,市场上的品牌再次陷入庞杂状态。
“这一举措将导致整个行业的大洗牌,真正意义上的行业大洗牌。第一次洗牌是在1996年,因无氟冰箱而起;第二次就是由即将实施的冰箱能效标识制度带来。”新飞电器总经理李根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按李根的说法,能效标识制度一旦正式实施,将导致冰箱业发生至少两大重要变化:其一是多数的区域性品牌可能就此彻底退出市场,原因是,这些品牌的生产线原本就是老式设备,更加之由于缺乏资金,长期未进行过技改甚至检修,现今已经陈旧不堪,根本不可能满足节能冰箱生产的技术要求,其实际价值已经归零--它们的退出,就为优势品牌腾出了空间。
另外,如何在制度正式实施前有限的缓冲期内消化掉库存产品,对于个别厂家而言也是一大难题。据权威人士透露,离冰箱能效标识制度正式施行还有几个月时间,尽管会留下一定的缓冲期,但在政府机构采购上,明年起很可能将一律采用节能冰箱。
因为已将能效标识制度的实施视为无氟冰箱后的又一契机,新飞对冰箱的节能不惜重金,近两年来,在此方面投入已超过2亿元。海尔、西门子、伊莱克斯等品牌也相继推陈出新,加紧了对节能冰箱的开发力度,其中海尔据称已有6种型号通过了欧洲的A+节能标准,伊莱克斯和西门子由于其欧洲背景,传统上就一直比较重视冰箱节能的研发推广。
曾有市场人士担心,节能冰箱因其成本增加价格较一般冰箱为贵,导致消费者一次性购买费用上升,在市场接受程度方面可能遇到阻碍,但中国家电协会日前结束的六大城市节能冰箱调查为此解开了疑惑。该项调查显示:作为市场风向标的一线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消费者已经有了较高的节能意识,节能冰箱开始在这些城市步入热销状态。
还有虎视眈眈者
就在格林柯尔高调收购美菱股权之际,部分消息灵通人士获悉,顾雏军同时还在洽谈购买合肥另一家企业荣事达闲置多年的一条冰箱生产线,价格都已经谈好:600万。孰料在最后一刻,这只煮熟的鸭子竟然被广东一家新冒出来的小企业抢走了,而他们仅仅比顾雏军出价高了不过50万元。
这件事情最直接不过地提醒大家:冰箱业还有不少未定的变数。
冰箱新军们虽然目前还谈不上什么作为,但美的显然不会仅仅因为收购美菱之役的失利就会放弃其在冰箱业的图谋,而海信、TCL也很难说下一步不会有什么出人意料的举动。
不过,更为难料的因素还不在这里。
如果惠而浦、日立、东芝等既有雄厚资本,又有先进技术和丰富运营经验的冰箱巨头,也大举加入到中国冰箱业的变局之中,你想象一下又会是什么样的场景?”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认为,海尔和新飞等冰箱巨头对格林柯尔的大肆扩张并非熟视无睹,他们之所以倾力发展节能冰箱而不去竞相收购,正是看到了还有极为强大的虎视眈眈者在旁,因此首先全力抢占节能冰箱这一市场制高点,力求在产品和技术方面先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潇湘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