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歌董事长称:空调厂商要感谢飞歌苏宁合资

2001年04月24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美国飞歌国际、香港力胜国际、苏宁联合投资飞歌空调(南京)实业公司,这次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进行大规模联合的举动倍受业界关注。飞歌空调(合肥)实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郑维奇4月11日晚“出现”在北京,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了郑维奇,他披露了与与苏宁合作的内幕。 《21世纪》:飞歌空调与苏宁共同投资南京飞歌,在国内是一次大规模的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的“互渗”,您自己是怎么看待这种合作的? 郑维奇:首先我并不认为制造业和流通领域合资办公司是必然的趋势,因为在国际上包括中国大陆在内,一个真正的制造业和一个成功的流通领域进行合资、合作,对大家来说通常很难达成共识,更加难以做出合资办企业的决定。如果两者要进行合作的话,就得要求两个企业自身有比较强的制造实力,有较高的商誉,同时要具备很大的勇气。据我了解,世界上这种制造业和流通领域合资的例子也不多。苏宁意在成本组合 《21世纪》:有人说,苏宁通过飞歌合资,可以了解上游企业的成本组合,了解越多就越具有与其他厂商谈判的筹码,甚至可以利用飞歌来打压其它厂家? 郑维奇:我认为机率应该很小,苏宁和飞歌合资办工厂,并不是说苏宁想通过这个工厂来了解上游企业成本的构造组合。今天中国空调业里有3种类型的工厂,一种像飞歌这样的真真正正是制造业的工厂,一种是组装型的工厂,第三种是做OEM(贴牌),也包括拼装型的工厂。第一种工厂在中国的数量为数不多,苏宁是跟这种真正的制造业进行合资。正因为中国空调业内这种真正制造业的比例不大,他想通过飞歌的资本结构对他来了解上游企业的成本组合时,只能知道一部分。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没有太大的作用。 《21世纪》:那么,苏宁与飞歌的合作,能了解到飞歌的成本组合吗? 郑维奇:当然,苏宁和我们合资,能了解我们上游制造企业的一部分成本组合,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是真正的合作伙伴,真诚的合作者双方都是知道对方的一些机密。能了解我们这种制造业工厂类型的成本构造,这跟他与其他生产厂家谈判来说呢,我不觉得不会有太大直截了当的作用。苏宁如按飞歌的成本来算的话,他有可能还会上当。 《21世纪》:飞歌在与苏宁合资、合作中能得到什么好处,与苏宁所得的好处相比,飞歌的是多、是少、还是与苏宁均等? 郑维奇:飞歌与苏宁合作有很多的好处,在我们的评估中就有7、8种好处。因为有商业机密,所以不能全部透露。起码有一条直接的好处是,作为一家知名度很高的空调企业来说,能与一个全国空调界最大的经销商合资,我们在销量方面起码能够得到根本的保证,这就是我们的好处之一,销量得到保证这个好处对我们来说,是排在第五位的。我们更多的考虑是战略的组合,两个公司长远发展的战略的组合。 《21世纪》:飞歌会不会因为与苏宁合作而得罪其他制造商呢? 郑维奇:飞歌与苏宁合作得罪其他的制造商的可能性几乎是零。如果真有那种可能,我倒认为其他真正的制造业的厂家应该感谢飞歌,因为苏宁在空调界内是个销售超级的大国,他完全可以用他超级的含金量去压厂家的价。在与我们合作之前,苏宁不知道深浅,他可能会无止境地去压制造业的价格,他今天和飞歌合资之后,苏宁会了解制造业的成本构造,或许有利于苏宁在跟其他制造业谈判的时候。既然苏宁知道深浅,就不会无止镜地压制造业的价格,从而也使苏宁自己不会去主动的去挑起空调业的价格战。 《21世纪》:飞歌把资本介入流通领域,会不会失去在空调业内原有的影响和竞争力? 郑维奇:我想合作之后,应该是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首先在与苏宁正式合资之前,我们就已达成共识,一定要确定南京飞歌制造厂的地位,南京飞歌制造的产品与合肥飞歌本部制造的产品在质量上应该不会有什么差异,你所说的这个问题,只有我们在合作的企业里,失去了品质的控制力,这个时候才会受到负面影响。 《21世纪》:您怎样看待生产厂家自己建立销售网络和直接进入流通业的两种思路、做法? 郑维奇:这两种方式很矛盾,世界上有很多这种厂销严格分开的非常成功的例子,也有厂家直接进入销售领域的成功例子,我个人比较喜欢第一种。如美国GE,就是制造工艺与销售分开的。我认为这个世界是分工的,制造业应该扎扎实实的做好我们的本质工作,而不该过多的介入流通领域的事情,制造业与流通业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行业,同时兼顾总有利弊。同时,我们也渴望与全世界最出色的流通企业进行合作。 《21世纪》:苏宁分别与熊猫、华凌、三洋进行合作,作为与苏宁的合作者之一,您担不担心苏宁会厚此薄彼? 郑维奇:我认为作为流通领域与太多的厂家进行合资、合作是不太好的,我认为这样会失去它自己的特点,制造业也不应与太多的流通领域进行合作,否则将来也会失去自己特色,受到一些的限制。 《21世纪》:像飞歌与苏宁这样,生产厂家与销售企业同为一母所生,那么产品的零售价格、销售网络的建立将由谁来决定,或者说谁的决定权更大? 郑维奇:产品零售价格的确定应该说,商家的主动权要大于厂家。商家很大程度上是按市场有机的规律、用适度的标准去衡定,不过大陆的价格体系随意性很大,在大陆的市场上,这个有机的规律目前还没有形成,还没有一个可依托的依据。严格细化,制造业决定价格的基础,流通领域决定价格的高低。 销售网络的建设更大的主动权在流通领域,他对市场的贴近程度应该是强于制造业,他对市场的嗅觉要强于制造业,但他对消费者需求的反应不如制造业,因为制造业是围绕着消费者的需求去设计的,对消费者的导向者是制造业,而不是消费领域。因此商业资本不会呼风唤雨。 --21世纪经济报道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