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R管材行业--以质取胜
2003年09月19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PP-R管材是欧洲90年代研制开发的环保型建材,以新型无规共聚聚丙烯为原料,经挤出成型制作的塑料管材,PP—R管材、管件采用热熔连接即“同质”终生连接方式,被称为一体化管道。
建设部第四部委1999年295号文件要求“自2000年6月1日起,在城镇新建住宅中,禁止使用冷镀锌管用于室内给水管道,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逐步限时禁止使用热镀锌钢管,推广应用铝塑复合管、交联聚乙烯(PE—X)管、三型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等新型管材,有条件的地方也可推广应用铜管.”目前,在新型管材这个迅速发展的行业中,全国已形成几百家生产PP-R管材的生产厂家,这种“中国特色”一哄而上的生产企业大多存在混水摸鱼捞一把就走的不负责任态度。由于市场竞争异常激烈、营销环节多,制假造劣成为部分综合实力较差的厂家唯一的选择,致使产品销售市场变成了一种无序竞争的市场,部分企业不是从长远发展求生存,而是靠粗制滥造、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假冒伪劣来争夺市场,给整个行业及市场造成很大的混乱,绝大部分的用户无法辨别真伪,隐蔽工程变成“隐患工程”。
生产设备、技术工艺、检测手段参差不齐。
国内生产企业普遍采用进口设备和国产设备两种,全套进口设备生产线的价格为国产设备生产线的5倍以上。进口设备生产线自动化水平很高,生产全过程为电脑控制,经真空吸送料,通过模具真空定型加热挤压牵引,再经多段恒温循环冷却定尺切割成型管材。由于PP—R管材生产过程中对管壁控制要求很高,生产线的关键设备是挤塑主机部分,主机的核心“模具”最为关键,直接影响管材的壁厚和均匀程度, 内、外壁是否光滑一致和质量的稳定程度。目前国产设备使用的模具花样繁多,大多造成生产速度不稳定,管材椭圆度较大,壁厚不均匀质量不稳定:经常出现管材内、外壁光滑度不一致,甚至出现细小的波浪、麻面和色泽不匀等现象。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减少冷却系统设备台套,造成管材生产过程中高温下急速冷却或冷却不充分,更加降低了管材成型后的品质,由于热应力消除不好,从而造成管材在安装使用中发生脆裂等不良现象。另一些生产规模较小的厂家配套生产管件中的金属嵌件使用冷镀工艺和品质较低的杂铜也降低了产品的综合使用功能。如何杜绝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市场,检测手段是关键。部分企业只是生产过程的“目测”和简单的“计量”,没有相应配套的实验室和相关的检测设备。国家化学建材测试中心和有关质量监督部门非常明确产品的检测必须在线检测和有关部门生产现场抽样、封样方式送样检测,“权威机构”依据德国DIN8077(管材)、8078(管件)生产标准,遵照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发的ISO/DINl5874-2.2-99(管材)和ISO/D1S15874-3.2—99(管件)的有关要求进行产品检测。
原料使用混乱,用户难以辨别
聚丙烯管分为均聚聚丙烯(PP—H),嵌段共聚聚丙烯(PP-B)和无规共聚聚丙烯(PP—R)三种。三种管材的刚度依次递减,而抗冲击强度则依次递增;相对而言,PP—R更耐压、耐高温,“95℃ 3.5Mpa 1000小时”和“110℃ 1.9Mpa 8760小时”的试验其抗内压性能、环应力测试指标最好。 PP-R管具有环保节能,耐腐蚀不结垢、流体阻力小,耐热、耐压,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优质的PP-R“冷热水管”均采用从欧洲进口的PP-R专用料生产,原料及产品均通过8760小时热稳定性试验和5000次冷热循环试验。它是化学的“共聚物”: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生产的PP-R管,有些虽然对外宣称也是用进口北欧原料生产,但实际上都是用低质原料生产,甚至有些企业采用“PP—R”、“PP—H”及聚丙烯和聚乙烯的物理“混合物”来代替“PP—R”进行生产,尤以“冷水管”最为突出。劣质的原料不能完全满足20℃-110℃温度条件下不同内压的技术性能要求,寿命短、抗压小;管材、管件材质中含有杂质,熔接不紧密,长时间高压高温下易发生“脱焊”现象。
目前市场上劣质原料泛滥,进口的北欧化工原料价格13500元/吨左右,韩国原料9000元/吨左右,国产原料价格7000元/吨左右,价格相差很大,由于“PP—R”原料的配方和技术难于掌握,因此绝大部分化工企业不敢标注“无规共聚聚丙烯”专用料或“PP—R”专用料。可见原料性能、价格差异之大。然而部分管材生产企业为了在市场上取得价格优势,针对不同用户,不同定价:应用不同原料、生产不同产品,往往在φ63mm以下,系统工作压力较小、温度较低的“冷水管”使用低质原料,而在系统工作压力较小、温度较高φ63mm以上“冷水管”和“热水管”使用质量好一点的原料,也有的不负责厂家“冷热水管”统统采用低质原料生产。个别生产企业原料达三种以上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一些企业明确同种规格不同原料的产品价格和压力等级。另外管道在安装使用中“管件”起至关重要的“纽带”、“桥梁”作用,有些企业采用低价原料的同时用增加管件厚度的方法进入市场,给用户造成错觉,误导用户对原料及承压能力的识别。由于原料的不固定,原料成分不同、品质不同、杂质含量不同,这些都势必造成不同压力等级管材、管件,不同材质的管材、管件,焊接后有明显的“熔接痕”由于管材、管件熔接不紧密,不同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一致,在长期工作压力、温度下,安全性、可靠性大幅度降低出现脱焊和破裂。
综上所述,原料使用的优劣是产品质量的决定因素。优质的进口原料同劣质的原料无论在质量上还是在性能上都存在较大差异。成品的成本上相差30%左右,有的甚至达50%以上,考虑生产设备的投入因素成本差异更大。“隔行如隔山”。不负责的生产厂家往往抓住用户的一些心理乘虚而入偷梁换柱,因为“PP—R”产品是新兴建材,进入北京市场较晚,绝大多数的用户对生产情况不清楚,大家都会认为只要生产厂有“检测报告”等资质证明,就认为所要使用的管材同“检测报告”的产品是一致的,且价格便宜。“小产品大事故”,一旦“埋下”事故隐患一劣质产品,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和无法挽回的影响,就会给原本想打造精品、成功作品的开发商和建筑商留下终生的遗憾。
如何识别“产品”的真伪优劣,加强防范自我保护,通过以下五种方法来辨别:
(1)直观和计量,劣质的产品光泽明亮、塑感强烈,加工粗糙、“公差”不稳定,出现“波纹”、“麻面”和色泽不均现象。优质的产品色泽均匀,光泽显亚光,较为柔和,生产加工精度较高。优劣产品颜色差别较为明显。
(2)产品经销商提供的管材、管件样品是否有企业的标识和等级标注,外观颜色是否有明显的色差,是否为同一种原料生产。不同压力等级的管材和管件熔接后切开,根据断面颜色和熔接痕迹判断是否原料一致和材质优劣。
(3)向产品经销商索取原料样品及原料当年最近三个月以上进口原料报关单据或索要其通过进口代理商签定的购货合同以及向有关原料代理经销商咨询购货情况等资信证明。原料样品颜色同产品颜色是否一致,母料是否加入色剂,是否是再生破碎回收的原料。
(4)实地考察生产情况、原料储备情况、原料种类情况,是否配套生产,是否原料一致。以常用φ32mm以下各种规格、各种等级的管材为例,一条生产线平均每天消耗3吨左右的原料,如果一个企业只储备了几十吨进口原料只够几周生产消耗的,一方面生产厂要供应全国很多工程,另一方面进口原料的周期一般需3个月才能到。综合判断是否能够保证自己的工程用料,判断厂家是否在“钓鱼”。
(5)产品是否取得建委备案等资质,是否通过8760小时110℃热稳定性试验和5000次冷热循环试验等检测,由于国家检测只对试样负责,没有建立施工现场抽检制度,因此各种“报告”不能全面、真实客观的说明问题,有条件的使用单位可根据厂商批量供应的材料进行实地抽样送“权威机构”检测证明所提供的样品和实际供应的产品是否一致,是否同原提供的“检测报告”测试结果一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新型建材的“PP—R”管的质量和使用寿命,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先进的设备、生产工艺、生产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和高品质的原材料。
--中国空调制冷网 小新 摘自互联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