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消费呼唤“本质”回归!
2004年06月17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近来市场上的一些动向值得关注:5月17日,广州市发布节约能源通告:为避免广州市用电消耗超负荷,要求商场、家庭、工厂对耗电量最大的空调自觉进行温度控制,并明确提出最低温度不能低于25℃;6月1日起,上海家电市场将率先试行“空调节能准入制”,节能不达标的空调一律不得销售;6月中旬,针对当前供电紧张的情况,国家相关部门表示将出台空调节电新标准,空调上市前要经过严格检测并加贴明确的效能等级标识。所有的这些信息表明:空调将卸下其华丽的外装,今后的竞争将逐步回归本质,节能将是其大势所趋。
是谁误导了消费?
说起空调就不能不让人想到健康,特别是去年非典之后空调的健康功能一下子又漫天飞了,似乎一台空调没有健康功能就没有了市场。其实在几年前,我国的空调市场就出现过一次健康炒作风,负离子、冷触媒、光触媒、换气等普通的附加功能被厂家放大,健康风越刮越大,后来经过市场的验证,以上的功能厂家炒作价值大于真正的实用价值,逐渐被市场所冷漠。期间,空调业的龙头格力电器董事长朱江洪曾公开站出来指责市场上的一些不利于行业发展的“健康”炒作,给当时火热的“健康”浇了一盆凉水。
本来以为就此作罢的健康炒作退出了市场。没想到非典让人们的健康受到威胁的时候,也给空调企业带来了“机遇”。非典之后的中国空调业“健康牌”重新摆到台面上,而且是一夜之间无不“健康”。厂家的误导致使空调消费方向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高端健康空调市场逐日“升温”。
一位空调老总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奈,他说别人都做健康,你不做就卖不了,只好跟风。但健康环保空调究竟有多大的功效很难说清。健康空调本身也进退维谷:一方面国家统一标准迟迟未能出台,无标准认可的空调难免令人起疑,另一方面,各空调厂商的健康标准各不相同,互相争吵扯皮。
买空调究竟看什么?
买空调究竟看什么?对这一专业性的问题记者分别采访了奥克斯空调总经理吴方亮、科龙公司副总裁严友松、苏宁电器华北区总经理范志军、大中电器石家庄分公司总经理刘彦博。他们一致的观点是:在有实力的品牌中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健康只是一个附加功能,不能作为产品的主导。
吴方亮认为优质平价是最好的选择,空调的保修期一般是3年,选择卖场一定要考虑该卖场3年后的生存能力。严友松告诫消费者在选择空调的时候一定要选好品牌,今年前7名的品牌将占整个销量的85%,一些生存能力差的企业就将被淘汰。在价格上要算笔账,购买成本和使用成本都要兼顾,能效比将是未来的竞争焦点。
刘彦博认为买空调不要买价格最低的,也不要买最高的,价格适中性价比高的最好,健康功能是厂家宣传的一个点。范志军认为价格战致使厂家不得不做低价空调,而且促销的时候拼命推低价,这样容易导致“小马拉大车”的现象,增大声音污染、能源浪费的可能性。他认为制冷制热是空调的基本功能,静音、节能很重要。今后国家将出台详细的节能标识,消费者的选择将变的明了。
拼节能谁将出局?
空调是夏季耗电量最高的家电产品,一般能占到城市总用电量的4成甚至更高。针对当前供电紧张的情况,国家将出台空调节电新标准,空调上市前要经过严格检测并加贴明确的效能等级标识,让消费者在买空调时,可以了解到那种空调最省电。
即将出台的这两项标准将空调按能效等级分为五级,一级为最高标准,能效指标3.4,五级为最低标准,能效指标2.6,一台一点五匹的空调,一级产品每小时用电量不超过一度,五级产品每小时用电量不超过一点三五度。达不到最低标准的空调将不允许上市。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房庆:预计在今年年底到明年年初,这两个标准将正式实施。采取加贴能效标识的方式,使老百姓能一目了然地看到哪个空调是省电的节能的。
据统计,2003年我国居民的空调饱有量超过1亿台,年耗电量在700亿千瓦时以上。去年我国近2/3的省市在夏季用电高峰期拉闸限电,其中,空调用电占用电总量的20-30%,而且这一比例还有扩大的趋势,中国家电协会最近对部分空调企业的调查显示,大约有28%的空调能效指标不合格。
业内人士分析,空调行业在技术方向上将逐渐向空调产品制冷制热的“本质”回归。节能将成为今年空调行业最引人注目的卖点。行业竞争将由主流品牌引导进入节能技术战阶段,而概念战、价格战将退居次要地位。近几年来,价格战使空调企业的获利能力丧失殆尽,也使大部分空调企业不得不放弃需投入巨资的节能核心技术研发,转向投入少、易于吸引眼球、易于立竿见影的“概念炒作”上来。政府的节能“通告”提醒了空调企业,这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洗牌。技术实力过硬的空调行业精英将被筛选出来,而技术实力和质量不过硬的厂家就很容易出局。
信息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