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段 开启节能新空间
近日,在天津滨海新区召开的中国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论坛上,来自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设计院以及国内知名企业的代表300多人共聚一堂,就如何推进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进行深入交流。而节能化手段在建筑节能中的作用、推广建筑节能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如何排除障碍等一系列行业热点问题引起参会人员的广泛关注。
智能改造,节能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建筑业得到飞速发展,一幢幢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然而,在这些外表光鲜亮丽的建筑中,很多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资料显示,我国的建筑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以上,建筑单位能耗水平是欧洲的4倍、美国的3倍,不节能建筑占建筑总量的90%%以上。建筑能耗过高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为此,我国近些年来相继出台了《公共建筑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等政策,将建筑节能摆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中国绿色建筑推行机构秘书长李树人表示,开展建筑节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建筑物建设过程中,采用兆瓦级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地源热泵等手段,达到节能目的;还有一种方式是在建筑运行过程中,通过制定个性化的能源管理方案,采用综合应用信息通信、计算机网络、自动化控制等技术,对建筑内部的空调、照明等用电设备进行能效管理,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运营过程中的能耗。
由于每个建筑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状况不同,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不一样,即使规模和条件相近的建筑,其单位面积能耗也可能相差1~2倍。江森自控全球可持续发展副总裁聂可为指出,为了降低大型公共、商用建筑的能耗,最好在建筑使用过程中,采用智能化的手段,对建筑物的能源进行统筹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水平。江森自控去年为美国帝国大厦实施节能改造,通过升级楼宇控制系统、引入有效的电力管理系统等多种手段,改造工程完成之后,将使帝国大厦每年能耗总量下降38%,能耗成本减少440万美元,15年减少10.5万吨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企业,尝到智能化“节能甜头”
采取智能化的节能手段之后,能够提高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天津空港经济区内的部分企业已经从中尝到了“甜头”。
九三集团天津大豆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对工厂进行技术改造、工艺优化,每年节约蒸汽6万多吨,节电45万千瓦时,年节水20余万吨,为公司节省了一大笔能源开支。
阿尔斯通公司未雨绸缪,在建设过程中积极引入节能措施,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阿尔斯通天津空港新厂投资项目总监东树德表示,阿尔斯通天津工厂在建设之初,咨询了很多业内专家,在建筑中引入了地源热泵系统、太阳能系统、热回收交换系统、雨水回收系统、楼宇自控等。虽然,这些措施增加了公司的建设成本,但是,从长远角度看,这个绿色建筑在运营过程中降低了能耗成本,比如安装斜立面窗户之后,厂房在工作状态时,可借助自然光照明,不需使用任何照明设备;太阳能发电系统单日的发电量可达450千瓦;使用地源热泵,在去年最冷的时候,阿尔斯通的车间温度仍然保持在20摄氏度以上,供热成本与普通供热系统相比,能减少50%以上。
空港经济区中还有不少的企业,看见节能措施带来的效益,也纷纷表达了参与节能改造的意愿。空中客车(天津)总装有限公司总经理尚鲁国在论坛上表示,空客在建设厂房时,按照常规方式,没有采取智能化的节能手段,每年都需要支付大量的运行费用,希望有机会进行节能改造,提高企业机电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运行成本。
天津空港经济区中采取节能措施的企业只是众多开展节能减排企业的一个缩影。目前,国内很多大中型企业都认识到智能化节能措施为公司带来的好处,开始有意识地开展节能改造工程、合同能源管理。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智能化的节能热潮。
节能,需要整合资源
李树人表示,在开展建筑节能的过程中,很多企业采用的节能技术比较成熟,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目前,我们在推行建筑节能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社会的各种资源较为分散,没有形成合力。因此,在推行建筑节能的过程中,需要把政府、社会、能源管理企业的资源和各种智能化技术整合起来,共同推动我国节能事业的发展。
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利表示,空港经济区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并重,把实现低碳增长作为区域发展的目标,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项目。管委会将每年提供3000万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发展低碳经济。
政府的奖励措施让不少从事能源管理的企业从中看到希望,纷纷投入到建筑节能工作中。聂可为表示,江森自控已经与天津空港经济区管委会签署了合作谅解备忘录,将为天津空港经济区的企业提供合同能源管理服务,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奖认证服务;为经济区内企业建立能源监测与管理平台,开展绿色建筑试点工程,并逐步推广开来;为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提供人员培训和业务咨询等服务。
来自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气候组织、工程咨询等机构的代表在论坛中表示为建筑节能提供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全方位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