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产销趋势分析与预测
2002年04月30 00:00:00 来源:中国空调制冷网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01年全国共生产房间空调器2312.88万台,比上年增幅高达28.7%,销售量2267.2万台,仅比上年增长1.6%,产销率为98.1%。年末库存量达226.3万台,比年初增长26.2%。今年一二月份累计,全国共生产房间空调器365.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14.2 %。
最近几年,国内的空调生产厂家大多数都聚集在中低档产品上,产品的同质化问题随着产能闲置的增多越来越严重。
仍有发展空间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城镇居民空调器的每百户拥有量由1997年底的16.3台增加到2001年底的35.7台,仅为电冰箱拥有水平的一半;农村居民由0.21台增加到1.51台。近几年由于空调器价格的不断降低,而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不断提高,必然促进空调器的需求增长。加上广大农村空调器的拥有率还处在起步阶段。从需求总量上看,空调器仍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
由于稳定期的空调器市场国内容量为2000万台左右,国际市场在600万台至800万台之间,所以我国空调器市场可能在2600-2800万台左右达到稳定期。2001年我国空调器总产量已超过2300万台,2002年估计达到2450万台左右,将很快逼近2600万台的数量。
据海关统计,2001年全国共出口空调器579.18万台,比上年增加209.07万台,增长56.5 %,出口量占当年产量的25%;进口量10.25万台,比上年下降32.5%,出口量大于进口量568.93万台。
据统计,近4年来我国空调器出口量年平均增长67.7%,出口金额年平均增长48.2%。出口数量占全国生产量的20%。我国已经成为空调器的生产大国和世界主要的生产基地之一。
据有关资料显示,过去的5年间,全球空调器市场需求呈上升趋势,主要家用空调器消费区:美国市场增长6%;欧洲市场增长5%;亚洲市场增长8%。在新增市场中,欧洲南部和亚洲对制冷量7000W以下的家用分体式空凋器有较大需求。
近5年来,我国城乡建设速度加快:每年建房总量都在12.13亿平方米。同时,全国城市电网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住宅用电增容,用电限制减少,供电可靠率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0.1%~0.3%,停电、限电越来越少,空调器入户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这些都使得空调器成为继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全面进入家庭之后的主要“后续大件”。
地区性差异大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从2001年底城镇居民的空调器家庭拥有量看,平均每百户拥有量最高是广东省(107.7台),其次是上海市(99.4台)、北京市(98.5台)和重庆市(85.5台)。
从地区分布上讲,空调器的主要销售地区以华东、中南、华北、西南为主。目前,空调器拥有率最高的地区是华东区,平均拥有率为52.5 %,其次是中南区,为46.5 %,华北区为42.2 %,西南区为37.2%,西北区为6.9%,最低是东北区,为3.7%。东北和西北地区市场气候相对较凉爽,收入也不高,不会成为空调器的主要销售地区。
空调器在炎热的华东、中南地区拥有率较高,增长速度将会减缓,新增需求占总需求的比例减少,更新需求逐渐增多。上海、广州、武汉、重庆等大城市早在1999年拥有率就已经在80%以上,这些地区将很快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西南地区虽然也比较炎热,但收入水平落后于东部地区。华北地区夏季也非常炎热,但毕竟夏季持续时间较短,拥有率不太可能赶上华东、中南地区,所以华北和西南地区可能在达到50%左右后,增长将趋缓。
利润空间缩小
前几年空调器行业处在快速发展期,绝大部分企业都从中获得了收益,但随着空调器行业逐渐转入平稳发展期,行业的利润水平下降,行业重组将成为必然。可能在三至五年内,随着整个空调器行业进入平稳发展阶段,行业将转入微利时代。产业的利润空间的缩小,将降低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价格战不可避免
从长远来说,空调价格下调不可避免。
一是空调器行业需求弹性大,而供应弹性小,很难平衡供求关系。这几年虽然总的趋势是空调器行业在快速发展,但如果遇到经济不景气和气候异常,就可能出现需求萎缩,或者是增长速度减缓。
二是空调器行业发展潜力逐渐减小使企业竞争压力逐渐增加。
三是目前国内的空调行业供大于求的状况难以改变,产品同质化越来越严重,是导致厂家、商家的竞争手段基本雷同的主要原因。
难以回避的挑战
目前市场上的空调器品牌中,国产品牌的价位要远远低于国外品牌,相差约1000元左右。加入WTO后由于关税的降低,洋品牌将可能大幅调低价位,届时多数国产和国外品牌的价差仅有二三百元,这将使国产品牌的国内市场销售受到挑战。
此外,由于国际市场近年来正在进行制冷机中破坏环境的氟利昂代替物的开发,我国空调器产品的这一过渡尚未跟上国际市场的步伐,在同国际企业处于同一起跑线时,我国空调企业产品技术含量将成为弱项。因此,对于空调生产厂家来说,加强技术开发,促进产品尽快更新换代是至关重要的。
——摘自《华东视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