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净化器有用吗?
对于空气净化器是否真的有用,陈剑波教授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给我们做了一个实验。我们采访的地点位于上海一家装饰城内的四楼,“Cair”空气净化器的代理商处,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工作人员先在门口用测试仪器抽取了一升空气,此时仪器上显示0.3μm的空气颗粒为93567个,0.5μm的空气颗粒为21217个,1.0μm的空气颗粒为2830个,2.5μm的空气颗粒(即PM2.5)为523个,5.0μm的空气颗粒为91个,10μm的空气颗粒为45个。之后,工作人员打开一个400风量的“Cair”空气净化器产品(上出风),在该空气净化器上方约半米处放置1分钟左右的时间后,测试仪器上显示各项空气颗粒数均为0。
随后,工作人员又做了两组实验。用相同的测试仪器,工作人员同样在门口抽取一升空气后,放置在另一品牌名为“爱启”的空气净化器(侧出风)旁边,仪器上显示仍然有较多的空气颗粒存在。还是同样的实验过程,当测试仪器放置在“Cair”空气净化器2米开外时,测试仪器上同样显示有一定数量的空气颗粒存在。
按照陈教授的说法,空气净化行业有两种产品,一个是专业型,一个是家电型。专业型厂家原来就是做空气净化处理的,比如美国奥司汀空气净化器、IQair空气净化器等,是专业做医院空气净化等领域的,产品都是工业造型,开发也是按医用标准来设计的,包括其中的活性炭媒体;另一种是家电型厂家,比如松下、夏普等,他们源自日本的空气净化技术是以杀菌、去花粉为主的,因为日本的空气相对比较干净,但是花粉对人过敏,且海边的房子比较潮湿,适合菌类生长,采用的技术基本是滤网去花粉,电解电离杀菌,推广到中国市场的时候加入了除PM2.5、除甲醛等功能。
实际上,还有一种偏向于两者之间的空气净化器产品,在美国使用的比较多,在放在地下室内专门用来消毒的,采用电解、臭氧、静电除尘等技术。因为臭氧对人体有一定危害,因此一般外出时打开,回来后关闭。
说回空气污染本身,尤其是室内空气。陈剑波教授表示,上海理工大学曾经联合重庆大学等几个大学对全国8个省市的小孩子进行过长期的跟踪调研,结果发现空气质量对小孩子的影响很大,在空气污染相对较高的地区,小孩子生病、得鼻炎的概率就比较高。具体来说,室内空气对人体的危害有两类,一类是类似PM2.5以及花粉这样的空气颗粒污染物,一类是像甲醛、二甲苯之类的气体污染物。
事实上,相对PM2.5等空气颗粒物的净化处理相对简单一点,空气净化器产品一般通过物理吸附的方式进行处理,其空气净化演示和测定也相对简单,很多空气净化器产品都是通过去除烟雾的方式来体现空气净化器的净化效果,其演示结果往往是在几十秒或一两分钟内即把一定体积的烟雾去除,显示出强大的空气净化能力。但是,针对甲醛、二甲苯这样的气体污染物的去除却没有一个明显的判定标准,或者是简单的演示实验,这也是电视、媒体对空气净化器厂家宣称的甲醛净化率99%等数值质疑的主要原因。
“PM2.5去除率99.99%”、“甲醛净化率99%”……很多空气净化器厂家在广告中都将功能宣传的十分强大,而大部分并不靠谱。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也曾经对空气净化器进行过调查,其中22个品牌检测报告显示大部分所谓的“99%去除率”等广告宣传词并不靠谱,有些品牌在空气净化器的洁净空气量(CADR)及与其对应的适用面积上和实际有出入,而且可供消费者参考的重要数据往往漏标、虚标或模糊标识。
由于国家相关强制标准的缺失,有些空气净化器品牌甚至跟消费者玩起了文字游戏,比如标注“甲醛去除率99%(6小时)”,而国家标准是1小时内达到这个数值,有些空气净化器品牌不按国家标准规定的实验体积测试。对此,陈剑波教授表示,普通消费者对于能不能安全的除甲醛、多少时间除掉、或者是除甲醛的速度是不是大于释放的速度这些问题,都没有一个明显的概念和一目了然的实际效果。
陈剑波教授告诉记者,空气净化器有两个重要指标,一个是洁净空气量,该指标和空气净化器适用多少面积息息相关,如果该指标为300,那么适用面积大约30平方米;还有一个指标是要关注净化率的“产生环境”。如一款机器上标识PM2.5的去除率为99.99%,那么要注意这个数据是在何种检测环境下产生的,如有的是在30平方米的测试舱内,实验1个小时产生的数据;而有的则是在10平方米的测试舱,实验6个小时产生的数据。
央视记者同样对空气净化器的市场乱象进行了调查,随机选取了市场上5种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都比较高的空气净化器,送到上海市环境保护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总站进行检测。测试结果显示,在标准规定的时间,有两台净化器的PM2.5去除率低于90%,分别是莱克净化器的87%和亚都净化器的89%。莱克、亚都、夏普、飞利浦、德龙五个品牌的净化器中,甲醛去除率最高的只有78%,最低的只有16%。随后,检测人员对五台空气净化器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洁净空气量(CADR)也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显示5台空气净化器的洁净空气量差别比较大,最高的达到434立方米/h,而最小的只有174立方米/h。
目前针对空气净化器产品,没有强制性国家标准,因此有些产品执行的是推荐性的国家标准,而有的产品执行的是自己的企业标准。空气净化器市场存在过度宣传和混淆概念等乱象,在没有统一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的情况下,不同的空气净化器产品所谓的净化效能基本不具有可比性。比如同样是声称甲醛净化效果能达到98%,有的净化器只需要一两个小时就能达到,而有的净化器却需要十几个小时。由于针对净化器净化效果主要指标的国家标准不统一也不具有强制性,因此也很难判定这些净化器产品不合格。
近年来,室内空气净化器产品日益走俏,而与之相关产品标准的不完善,造成了产品质量的鱼目混珠,严重影响了行业的整体形象。为规范空气净化器行业的发展,空气净化器(中国)行业联盟于2012年5月30日成立,依托于上海市环境保护工业行业协会空气净化设备专业委员会,主要任务是制定和执行科学合理、具有先进的技术标准。由在中国境内空气净化器行业中龙头生产制造企业、权威检测、研究、学术机构和标准化组织自发组成,包括3M、夏普、松下、美的、飞利浦、大金、三星、格力、blueair、海信、艾美特、远大、莱克、格瑞卫康、东芝等20余家品牌生产企业,涵盖终端产品空气净化器和上游产品过滤器等主流品牌。2013年4月8日,联盟自主制定的标准APIAC/LM 01-2013《空气净化器净化性能评价要求》已正式发布实施,该标准是国内第一个涉及空气净化器净化性能评价的联盟标准,主要针对适用面积、PM2.5洁净空气量、能效评价三个方面作出了规定。
回到文章的主题,空气净化器真的有用吗?陈剑波教授告诉记者,在如今的空气环境下,空气净化器正成为家庭中必不可少的一个产品,他认为:“空气净化器对净化空气确实有一定作用,而且价格越高,净化的作用就越强。而且,空气净化器能够净化空气的程度,跟其中的媒体有关。”陈教授以自己公司“Cair”品牌空气净化器为例,其400风量的一款空气净化器,活性炭媒体的重量为4.8公斤,可以大量吸附空气中的颗粒尘埃和甲醛、二甲苯等化学污染物。同时,陈教授指出,使用任何一款空气净化器都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为了达到理想的净化效果,空气净化器在使用时要注意勤换过滤网和活性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