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称农产品流通产业亟待革命性变革
在农民生产和市民消费的中间区域,是一块国民经济的黑暗大陆,可称为农产品流通行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一直行驶在快速发展轨道上,并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体。在此背景下,我国农产品生产、消费、外贸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农产品流通行业问题频出,跟不上急剧变革,滞后于关联行业的发展。农产品流通是以价值增值为目的的农产品交换,表面上从农民卖出开始,经过系列环节到达市民买入,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实际上它连接着消费,涵盖了生产,建立起国民经济的联系,伴随着历史发展,农产品流通是时候从国民经济的末端走向先导了。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行业的总体规模大约在10万亿元。
农产品流通行业发展滞后
我国农产品市场形成30年来,生产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农产品流通滞后妨碍了生产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一,生产领域农产品极大丰富,伴随的是生产缺乏市场引导,农民卖难问题时有发生。一方面,2010年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商品量约为16亿吨,我国谷物、肉类、禽蛋、水果(不含瓜类)、菜、茶叶等农产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果蔬人均占有量达514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两倍多。另一方面,卖难问题在规模化爆发引起了社会足够多的关注,但是小农户面对大市场的矛盾,导致小规模的、个别的卖难是常态存在的。卖难很多时候不是需求不足,而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运输不畅。
第二,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伴随的是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一方面,我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已基本形成,其中,小麦、棉花、花生、油菜籽、甘蔗、甜菜、苹果、柑桔和牛奶等品种区域产量前十位占比合计均超过总量的80%;另一方面,农产品损耗严重、附加值低下。据专家测算和实证分析,我国农户储粮平均损失为7%~10%,每年农户储粮造成的粮食损失300亿~450亿斤;产后损耗蔬菜为15%~20%,水果为10%~15%,而马铃薯单一品种为15%~25%,产后每年损失蔬菜约1亿吨,水果约1400万吨,马铃薯约1600万吨。如果粮食、果蔬每吨按2000元计算,马铃薯按每吨1000元计算,折合经济损失约1800亿元,按目前单产水平计算,相当于全国年浪费1.4亿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
第三,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快速增长,伴随的是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劳动力转移困难。一方面,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9月底,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48.43万户,2010年国内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国内年出栏500头以上生猪、存栏500只以上蛋鸡和存栏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分别为35%、82%和28%。另一方面,2010年农村居民全年人均纯收入5919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23∶1。在5919元收入构成中,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人均2431元,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2833元,全国农民工总数达2.35亿人,其中进城务工人员达到1.57亿人。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结果,到2006年年末,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0016万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39.5万个;农业从业人员34874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5310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50.8%;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13181万人,其中男劳动力占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