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始于迪拜之旅
尽管此次前去迪拜进行商务考察的行程非常的紧凑,但是大家似乎都已经满载而归了。本刊编辑在年前对几家制冷企业的老总进行了采访,虽然年终盘算工作也正在进行中,但是老总也欣然接受了采访,只是因为时间紧迫,不能做深入的交谈,尽管如此,编辑还从各位老总的口里,捕捉到了一些令人欣喜的信息。
在此,编辑也要感谢以下几位老总在百忙中接受了本刊的采访,他们分别是江苏吴江东立的赵通生、上海卓宏的唐海平、湖北黄石先达的张文忠和广东德顺的孔永佳。
增长了见识,拓宽了眼界是这次老总们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在制冷行业内,这样有计划,有组织性的去国外进行商务考察在中国还属首例,说打开了一扇通向国外制冷市场的窗口,并不为过,国内制冷企业从有想法过渡到落实到行动,实现了由感性追求到理性行动的转变。广东德顺的孔总在这方面尤其深有体会,他告诉编辑:“广东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窗口,我们身在广东,自然能理解对拓展国外市场的迫切需求,这么去迪拜,就是看中了他们那里的制冷市场,一方面是想增长见识,向国外的制冷行家学习经验,另一方面,也是想如果机会合适的话,开发一些潜在的国外客户。”上海卓宏的唐总也有类似的感叹——当然这是坐在家里完全不可能实现的“跨越”。
没去过迪拜的人,对迪拜的情况不甚了解,多方途径找到的些许资料也只是让感觉停留在基本的认识上,而这次去到迪拜回来的制冷老总们却从一线市场带回了很多重要的信息。黄石先达的张总认为迪拜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平台,市场很大,辐射面比较宽,需求量也很大,尤其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的产品因为物美价廉,得到了本地市场的高度认可。考察过迪拜市场后,张总最大的感触就是,制冷产品在我们国内市场确实是销售量大,但是销售分布面广,如果每个客户每次的进货量不多的话,生产,运输,销售等费用就会很高,而在国外市场却是点对点的销售,面虽然不宽,但是这一“点”的量会非常的大,作为一个企业的产品,点对点的销售模式,会更有利于成本的控制。
上海卓宏的唐总也从这次考察中收获了商机。迪拜作为一个以批发商为终端消费者的批发市场,采购量大,中东等周边国家基本都是去那里拿货,事实上,在国内档次并不高的产品,在迪拜仍然热销。所以,一些传统的制冷产品,迪拜在今后几年依然还有需求,国内企业瞅准这个市场,会因为门槛比较低,从而见效更快。
中国人跑去国外做生意,会不会遭到外国人的抵触呢?放心!从迪拜回来的吴江东力的赵总很是得意,因为吴江东力的产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销到了迪拜,在迪拜制冷一条街上一路走过,80多家门店中几乎有一半的商家在销他们的产品,看到自己的产品在国外销得这么好,无怪赵总从内心升腾出来的成就感了。“只是现在我们很多的产品是通过外贸公司输入的,这次考察后已经有2家门店已经与我们达成了协议,决定不再通过外贸公司而是直接销售我们的产品,这样一来,以后我们的产品就要‘大张旗鼓’的进军迪拜市场了”。
事实上,很多生意人都不是本地人,生活在一个城市面貌和营商环境都不错的生意场,人也是非常好相处的。
说到这里,黄石先达的张总也是极力称赞自己在迪拜之行中曾受到的“礼遇”。张总在考察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插曲:一个斯里兰卡的客户,得知他们目前正在销的产品的老总出现在他们面前,颇感意外。深谈以后,他们对张总公司介绍的产品非常感兴趣,而且需求量也很大,相谈甚欢后,依然舍不得“放人”,后来竟然直接追到了居住的宾馆。
所谓的商务考察,确实名不虚传,大家考察第一,游历第二,收获了不少的“财富”,对于开拓外贸市场,大家众志成城,回到国内立马着手操办相关事宜。考察迪拜,这不仅仅是了解一个市场,更是打造了一片钥匙,开启了国内同仁放眼世界的心门。从这次考察中,编辑听出了各位老总口中的坚定和信心,不用多久,中国有竞争力和有远见的企业都会走出历史性的一步,开发出一片新的天地,正如他们都相信的——“此刻我们从迪拜出发,拓展国际贸易,就在脚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