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助沈鼓翱翔世界

2005年12月16 09:12:00 来源:制冷快报
近年来,沈鼓共开发新产品652种,其中有400多项新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另有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风机技术空白。沈鼓的主导产品———离心压缩机,在石化市场的占有率达到了90%左右。沈鼓使中国成为世界离心压缩机的第三大生产国,国内唯一可与美国通用、日本三井、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大公司分庭抗礼的企业。

12月8日,记者到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沈鼓)采访,听到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企业第八次获得沈阳市科技振兴奖;还有一个是,企业结合技术改造,投资15亿元于2004年开始建设的新厂区主体工程完工,此次技术改造完成后,沈鼓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通用机械制造基地,自主创新的“发动机”将带动企业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翱翔。

近年来,沈鼓共开发新产品652种1025台,新产品产值达38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5%以上,其中有400多项新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共完成风机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285项,其中100多项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风机技术空白。沈鼓的主导产品———离心压缩机,在石化市场的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左右,在离心鼓风机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左右,使企业不仅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同时也成为世界离心压缩机的第三大生产国,成为国内唯一可与美国通用、日本三井、德国西门子等国际公司分庭抗礼的企业。

“如果一个企业只停留在消化吸收中而不去创新,结果必然是要么重新引进技术,跟着洋人屁股后面跑;要么被新技术所淘汰,失去生存发展的市场。”沈鼓董事长苏永强的这段话,既是明志,也是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生存宣言”。

自主研发 企业增长的“发动机”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沈鼓于1997年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董事长苏永强亲自担任技术中心主任,还先后在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建立了技术分中心,成立了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并和国内外著名科研机构进行着长期广泛的技术合作。近年来,沈鼓用于技术开发的投入不断加大,已占企业年销售收入的5.11%,达到了发达国家企业在技术开发方面的投入水平。如今,沈鼓的技术中心已进入“国家级”。

技术中心成立以来,企业的发展有了强力“发动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速度明显加快。2000年,沈鼓技术中心为大庆石化总厂研制出了年产24万吨乙烯装置改造用裂解气、丙烯压缩机。这一产品达到了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为企业创产值1亿多元,利税1000多万元,为大庆石化公司创产值11.3亿元。这一项目是我国大型乙烯装置用离心压缩机组设计、制造技术的重大突破,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打破了国外厂家对该产品的垄断。2001年,项目获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大科技成果奖、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后,沈鼓集团又一举拿到了上海金山、扬子石化年产70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丙烯、二元制冷压缩机以及茂名石化年产80万吨乙烯装置用裂解气压缩机等国家重点工程配套机组的订货合同,实现了大型乙烯装置用压缩机的国产化。

2004年,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的五名女工程师王英杰、王广兰、张玉珠、葛丽玲、严鸿,为重大国产化项目山东华鲁恒升四万空分装置工程主导设计了大型空压机、氮压机、氨压机,该项目是我国重大化肥装置第一套大型国产化空分机组,被列入国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研制计划,其设计、制造难度相当巨大,机组的成功研制开创了中国风机工业的新纪元,五名女工程师的名字也响遍了齐鲁大地,被当地人称为沈阳的“五朵金花”。

厚待人才 让创新的源泉充分涌流

人才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特别是像沈鼓集团这样集科研开发与生产为一体的高技术企业,人才的作用格外重要,要想让科技人员殚精竭虑,一门心思搞创新,就必须厚待人才。为此,企业大张旗鼓地实施了继续教育工程,近五年来,在国内共培训各类人员2300余人次,出国专门从事技术培训150余人次。同时改善科技人员福利待遇和工作环境,改善科技人员的住房条件、工资晋升向高科技领域倾斜、采用非领导职务制、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享受企业特殊津贴等。目前沈鼓已培养出了一支能够设计、制造世界先进水平压缩机的技术队伍,他们中包括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36人,硕士研究生近百人。

沈鼓集团还给人才的成长提供了十分优越的平台。“五朵金花”之一的严鸿今年32岁,在为重大国产化项目山东华鲁恒升四万空分装置工程设计大型空压机、氮压机、氨压机时,企业领导给她压担子,把她定为主导设计师之一。严鸿果然不负众望,与其她四位女工程师一起,成功地研制出了这套机组,自己也成为可以担纲重大科研项目的“重量级”人才。

全员培训 让能工巧匠在创新中闪光

在铆枪、焊枪的弧光辉映中,一个个小部件被组装成了数吨重的大机器。在沈鼓集团的铆焊车间,52岁的杨建华师傅正在手端焊枪点画着神奇。看似平凡的杨师傅,在鼓风机行业可谓大名鼎鼎,他凭着自己在铆焊工种中的创新,将压缩机的机壳制造工艺由铸造改为铆焊接,被国内同行们称为“铆工大王”。

还有一名普通的技术工人,他不仅能完全看懂英文的进口设备使用说明书,还在设备安装调试时指出了傲慢的外国专家输入的一个错误参数,并将一台价值1200万元的数控齿轮加工机床的加工能力利用到了极致。这名工人就是沈鼓的青工技师徐强,徐强加工的大型齿轮,创造了我国齿轮加工的最高精度,被同行们敬佩地称为“徐强精度”。徐强还有数不清的小发明,仅这些小发明每年就为企业节约上百万元。

杨建华和徐强,都是生产一线的工人,他们是当代工人勇于创新的杰出代表,他们也是沈鼓全员培训产生的丰硕成果。目前,沈鼓已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复合型技术人才和技能娴熟的知识型“蓝领”。其中拥有高级技师28名,占技术工人总数的10%。这些优秀工人代表企业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技术大赛,个个载誉而归,其中有11人次获得第一名、技术状元等荣誉称号。

沈鼓有着完备的激励工人岗位创新的机制:工人可不断晋升技术等级,而工人的工资、奖金以及住房等方面的待遇都与技术职称挂钩。徐强是全企业最年轻的工人技师,杨建华则是全企业最高级别的技术工人———工人专家,在工资、住房等方面,享受着教授级待遇。这里的培训制度是严格的:企业近3000名职工,必须保证人均每年接受培训一次以上,职工夜校的灯光是天天明亮。一些优秀技术工人还接连被送到日本、德国的跨国大公司去学习深造。在沈鼓,工人们都热衷于学技术、搞发明,工人不刻苦学技术被认为是可耻的。


手机版查看本网页

微信公众号

个人微信

手机:13007606916
13223029089
电话:0371-60957609
联系人:赵经理
QQ:9797618


友情链接

地址:中国·郑州金水区 热线:13007606916,13223029089/ 0371-60957609 E-Mail:mqlbh2016@126.com, QQ:9797618
在线客服:QQ:9797618
Sitemap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