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价格左右为难?
在同一市场、同一环境条件下,制造企业与家电连锁卖场对空调产品的市场价格走势喊出了不同的声音。究竟市场是“向左”,还是“向右”,这恐怕不仅缘于厂家与商家不同的市场策略,而且还与各自所处的产业链不同位置有关几乎每年旺季来临,空调产品的价格都是市场的焦点。早在今年旺季来临前,国美、苏宁等家电大连锁就以出台《白皮书》的形式,向市场发出了将要打压价格的信息。但由于夏季市场的较早启动、大多数空调厂家战略转型的完成,来自厂家价格上调的愿望也同样强烈。专家认为,空调旺季价格会有继续上涨的动力,在旺季结束前可能会有企业采取降价措施,但总体来说涨跌的幅度都不会太大。
卖场喊跌厂家在涨
2—3月份国美和苏宁先后发布的《2007中国空调产业白皮书》不约而同地认为空调行业存在着严重的价格虚高。《白皮书》认为,“高位建仓、新渠道建设成本、默认既得利益等因素带来了2007年中国空调行业价格虚高现象”,而“产能过剩、成本下降、高库存、内需不足、品牌整合和渠道竞争动因”是破除价格谜局六大动因。
为此,在随后的“五一”黄金周,不论是专卖店还是家电连锁大卖场纷纷挂出了零售价格,刺激节日消费。在上海,苏宁、国美、永乐等大型家电连锁经销商不约而同地将空调产品作为黄金周促销的主打商品。除了海尔、美的、长虹、春兰、海信等国产品牌外,夏普、三星、松下等合资品牌也加入降价的行列。据大型家电连锁经销商宣布,“五一”黄金周期间,仅柜式空调的价格降幅就约为10%至20%。
但是,市场实际的价格走势却与其分析相左。据市场调研结果显示,今年淡季市场出货要好于往年,环比增长幅度接近20%,有些品牌达到30%以上。同时,今年的空调旺季3、4月份就已提前启动,2007年,空调的价格普遍高于上年度的水平已是不争的事实。多数厂家通过加大新产品推出的速度、加大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减少特价机等多种手段,无声无息的逐步抬高了整体价格水平,达到实现提升经营质量的目的。
厂商关系趋向克制、理性
卖场喊跌,厂家在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矛盾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厂家的所谓涨价只是在市场不同的时期对供求关系的反应,涨价幅度也是属于微调,是在商家和消费者能够接受的范围。商家的所谓喊降也是正常促销手段,厂商对价格走势的口吻不一,只是所处行业位置不同的反应。
业内人士分析,厂家在价格问题上趋于理性的前提是,经过前些年的行业洗牌,目前还在市场活跃的品牌仅为20多家,国内主流空调企业基本都进行了战略转型,开始理性地向服务营销、产品推广、品牌增值等方向努力。而家电大连锁总是喊跌不言涨的原因则是大单采购的确为其提供了价格优势,这也正是其吸引消费者的最好卖点。
经过前一个时期博弈,不论是强势流通企业还是空调制造企业,都显得比以往更为克制、理性。尤其是国家出台《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办法》后,对规范厂商行为有着非常巨大的积极意义,单方面的强制手段也有所收敛。可以说在空调企业锐减的情况下,厂商关系,尤其是厂家与家电大连锁的关系,正处于一个相对和谐的合作发展时期。格力与国美重新牵手也许就是最好的注释。
旺季来临刺激上涨
五一黄金周的市场旺销,标志着已经进入空调传统旺季。由于从去年开始空调价格出现了有史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上涨,并且影响到今年淡季的价格走势。因此,对于今年旺季的价格涨跌人们特别关注。五一黄金周过后,从各个区域市场就传来信息,市场价格已经开始有所提升,其中格力价格上调3%、志高上涨超过3%、海信上涨1%、新科也上涨2%。
影响今年旺季价格走势的因素很多。天气对空调消费需求影响非常大。气象部门预测以往已经连续两年都是凉夏,今年出现持续高温的概率比较高。如果出现夏季持续高温,价格走高在所难免。反之,价格走软也是有可能的;出口形势也是影响国内空调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中国成为世界的空调制造基地已是不争的事实,国内空调企业的价格优势使得全球的采购目光都对准了中国。一旦旺季期间国际订单加大,很多企业只能舍弃国内市场而保国际订单的履约。果真如此,必然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供货,货源紧俏价格必然会上涨;原材料价格的走势仍然是决定空调价格的重要因素之一。虽说原材料价格在去年底至今年初有所回落,但是整体还是在高位运行,特别是进入5月份以来,铜材的价格又开始飙升。如果原材料价格持续再上升,必然会对产品价格上升起到推动作用。
至于《白皮书》所列举的“产能过剩、成本下降、高库存、内需不足、品牌整合和渠道竞争等”价格下降动因,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有所缓解。因此,综合上述情况来判断,旺季价格会有继续上涨的动力。考虑到多数企业在旺季结束后不愿意留有库存、回笼资金等因素,在旺季结束前有可能会有企业采取降价措施,但总体来说涨跌的幅度都不会太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