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坛在广州举行
12月26日,由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组委会和中国科学院共同主办,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和中科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承办,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广东大会堂隆重开讲,来自全球各地的知名能源专家们在此纵论能源的“韬略”并与听众互动并流。广东大会堂座无虚席,400多名国内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海内外留学人员与会聆听。论坛的主旨是使众多企业和有识之士了解国内外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技术成果及面临的困难,让各界更加关注中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张火青、中科院广州分院院长陈勇、副院长黄宁生等出席了此次论坛。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逯高清,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金平高级研究员、瑞典梅拉达伦大学和皇家理工学院间作教授严晋跃、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张东柯和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等一批在海内外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享有盛名的专家在会上作了相关学科前沿的演讲。
李静海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在讲话中介绍了中科院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战略部署。他说中科院长期以来致力于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在今年十月发布了应对挑战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发展的研究报告,目的就是促进国家建立可持续能源发展体系。“十一五”期间,中科院将利用建设“先进能源研究基地”的机遇,整合院内外的优势力量,大力加强可再生能源方面的研究,积极承担国家重大项目,为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他相信此次论坛必将促进我国构建可持续能源发展体系,推动能源科技的发展。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逯高清在题为《纳米材料:促进后续能源技术革新》的报告中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油价上涨以及能源安全等问题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迅速发展。这种发展离不开材料与反应装置的革新。纳米科学与纳米材料领域的进展,使得这种革新成为可能。纳米技术是在纳米级别上,制造出性质可控的产品。他主要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应用所涉及的功能性纳米材料,如太阳能电池的光催化、分解水制氢、经济有效贮氢、新一代燃料电池的薄膜等。这些纳米材料在太阳能、清洁煤、地热能输送、以及未来基于氢能的交通运输方面将会引起重大突破。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高级研究员金平长期以来先后开展了“阳光计划”和“新阳光计划”等多项主要是变色材料方面的研究项目。在论坛上他详细介绍了这种用于节能与环保的功能薄膜与玻璃纳米结构材料,这种材料在受到外界的物理刺激后,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可通过改变切换反射与透射功能,调节太阳光进入室内的强度,达到夏天降温、冬天保暖的效果。
据介绍,作为主要的CO2排放来源,电厂一直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研究重点,但人们却忽视了通过引进新技术,在其他工业部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其实,通过把替换燃料、高效使用能源、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封存CO2等措施联合起来,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来自瑞典的严晋跃博士在这里提出了旨在减少CO2排放的技术整合路线,它包括了工业过程的改进、能源使用的优化、整合高级发电技术,并将碳的捕捉与存储融合到工业生产过程中。
澳大利亚技术科学与工程院张东柯院士详细介绍了在市场经济中开发生物质能源技术。报告中指出了生物质能源技术研发所面临的科学、技术和市场的挑战和驱动力,并且分析了在自由放任市场经济环境的适合的生物质能源产品的机遇。
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杨尚天教授介绍了生物质生产丁醇的代谢作用与工艺学的进展。指出:糖类和木质纤维素类生物质向燃料和化学产品的有效的微生物转化是生物质精练的核心,其转化率取决于细胞内的代谢效率和工艺条件。采用目前最成熟、也是最广泛应用的在丙酮丁醇梭菌作用下丙酮-丁醇-乙醇(ABE)发酵技术,使用纤维床生物反应器,可得到较高的产物浓度。
上述能源科学家的演讲各有特色,使人耳目为之一新,更增强了海外优秀华人学者对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的了解,为国内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相关领域的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招聘优秀的高端人才和寻求项目合作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机会。